河南洛阳人任雪法国现实派画家关心当下,拒绝历史题材,呈现第二共和国与第二帝国时期的日常生活。这一流派很接近当时的社会主义理念,希望在意识形态和艺术领域引发争议。
在英国,前拉斐尔派举起了反抗学院派的大旗;在法国,承担这一责任的新一代艺术家,在渴望艺术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拒绝过去,而是期望重新定义当代文化、风格、目标。对未来的想法、对社会发展的思考,第一次体现在绘画中。
浪漫派曾经重视对内心世界和灵魂的探索。现实派则完全摒弃这种做法,只追求可见的现实。艺术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被夹在中间,一边是对过去和传统的怀念,另一边则是无法停息的社会演变与技术进步。
自1850年起,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采用新的表达方式,当时人们将其称为“现实主义”。库尔贝不再遵从浪漫派的做法,虽然并不坚决排斥,但却将浪漫派称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用表达。他本人追求更加鲜活的绘画,描绘真实世界中的人,而不是浪漫派的想象世界。
库尔贝通过私人画室在卢浮宫临摹学画,与德拉克鲁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的风格不同,也从未尝试融入那个时代的主流风格。他是一个重视传统的人,所以,尽管他刻意与当代人想法不同,但并没有脱离他所在的时代。
1851年,他创作了《奥南的葬礼》。与浪漫派作品一样,这幅画尺寸也大得惊人(3.14 x 6.63m)。但是,构图更加杂乱,色彩对比较弱,平凡的主题完全没有浪漫派追求的那种大胆与英雄精神。在这幅描绘日常生活的画作中,农民就与平时一样,完全没有任何艺术加工,家里人也出现在画上。当时,是法国第二共和国时期,那时的库尔贝,虽然坚持社会主义,但依然坚信当时在法国乡村极为盛行的天主教思想,这幅画中也有体现。1871年巴黎公社事件之后,他则开始强烈反对教职人员参政,远离了这幅画所体现的思想。
库尔贝经常描绘乡村资产阶级,而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则更加倾向于展现农民的贫困,并不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米勒最初属于巴比松画派,后来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宿命论、细腻感、感性化糅合在一起。
工业革命的机器彻底改变了时代,而他画中的男男女女则成为过往时代的最后见证。
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的现实主义画作则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他曾经研习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但在绘画中,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更加重视含义与背景的真诚。与库尔贝一样,他也总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政治见解。
《枪决马西米连诺皇帝》这幅画中,他将矛头直指拿破仑三世,因此,画作遭到审查,禁止展出。
1865年之后,现实主义的影响力扩展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美国画家们也开始展现日常生活的现实,特别是新的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的那种焦虑。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物件的重视,成为美国绘画的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