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邦子一口气看完豆瓣9.4分的《漫长的季节》,其中最让我触动的角色,是范伟饰演的父亲王响。
王响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王阳,叛逆难管、行事冲动,遇到初恋沈墨后一步步陷入泥潭,帮她抛尸,最后又为救她而失去年轻的生命。
第二个养子王北,乖巧体贴、懂事上进,在超市里打零工补贴家用,时刻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对待外人也是彬彬有礼,颇有教养。
其实,王响对待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早就注定了他们会走向不同的结局。
当儿子被人冤枉陷害,他明知道真相,却低头向陷害者道歉,且当众打了儿子一巴掌。
听说儿子后半夜才回家,他转身哐当推开儿子房门,拉开窗帘掀开被子,上来就开始兴师问罪:大半夜的干啥去了?
因为父亲对他不是骂骂咧咧,就是大呼小叫,没有过好脸色。所以父子俩的关系也总是剑拔弩张,说不了几句就不欢而散。
可王响却并没有感受到儿子此刻的无助和迷茫,只是一味地输出大道理,让儿子老实地在家待着,等着被自己安排进厂。
也正是受父亲教育的影响,王阳性格执拗偏激,行事冲动不顾后果,最终走上歪路,失去性命。
他与王北的相处满是温情,说话也是和风细雨,再没有之前那种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的姿态。
他会和王北开玩笑、打趣,尊重王北的兴趣爱好,竭尽全力支持他实现梦想,鼓励他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王北,孝顺感恩,情绪稳定,成熟懂事,性格秉性、为人处世与王阳完全不同。
若是父亲不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密互动,只知道打骂责罚,处处彰显自己的威严,男孩要么变得懦弱自卑,要么冲动易怒,容易走上极端。
内心再爱孩子,表现出来的却多是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甚至是打压训斥,总习惯性用父亲的权威来压制孩子。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父亲从来都是板着脸,哪怕其他人试图找些话题,他也是一句话不回应,只顾着吃饭,氛围里全是尴尬和冷漠。
父亲还总爱和妈妈吵架,一言不合就咆哮,那龇牙咧嘴的“狠”样,让他不敢直视,同时也记恨了一辈子。
如今网友已经毕业5年了,可他从来没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发过一条微信。从他能养活自己的那天起,他就想离父亲远远的。
别人的问候他可以置之不理,别人的关心他选择直接忽略,他似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他们内心往往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而外在的表现一般有两种,要么冷漠疏离,要么极度叛逆。
在心理学上,人格形成的过程都要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简而言之就是“恋母情结”。
若是父子关系糟糕,那么男孩就会成倍放大对父亲的敌意,最终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记得幼儿园时,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他欣喜万分,熬夜等着父亲回家,想要分享这份喜悦。
父亲只会批评、控制,用所谓的“严格要求”来督促他上进,让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成长。
可儿子的心里早就埋下了“报复”的种子,当他去国外读书后,便彻底放纵自我,沾染上了。
一位父亲对儿子从小一直都很严厉,要求也特别高,他认为男孩子就得经受磨练,打骂都不稀奇。
当父亲作势又要打儿子的时候,儿子猛地站了起来,对他大吼道:“你不要打我了!”
父亲那一刻突然发现,儿子已经快比自己高了,他满脸怒气的样子,充满了威慑力。
这一幕对父亲的冲击太大了,他意识到,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因为很快他可能就打不过儿子了。
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质问和埋怨,而是轻轻敲开儿子的房门,像朋友般坐在了正在发呆的儿子身旁,一句话也没有说。
就这样,父子俩安安静静地呆坐了二十分钟,儿子突然转过头,拍了拍爸爸的大腿说:“爸,我好了,没事了。”
因为男孩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时刻想要战胜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并肩和共情的朋友。
“每个父亲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不断进修,端正自己的观念和品行,所培养出的孩子才能立于人群之中。”
“慈”并非溺爱,而是既不打骂也不骄纵孩子,给孩子爱、信任和尊重,与之建立亲密的、平等的亲子关系。
唯有如此,父亲才能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成功地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给他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给男孩温馨融洽的成长氛围,他才能把贵气和教养刻进骨子里,未来走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父亲待人接物的细节、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男孩的三观和品性。
希望所有父亲都能修正自我,努力做一个性格“慈”、情绪“稳”、三观“正”的父亲,指引男孩走向更好的未来。
原标题:《《漫长的季节》最悲惨角色曝光:男孩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他和世界的关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