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神极乐大作战之人形师70年代念大学的时候我就选择开始做平面摄影,这是个能与他人有很多互动的工作,能创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1980年我跟着太太佳子一起搬到了东京居住,常常拍唱片封面、时尚广告。82年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给朋克乐手拍杂志封面的活儿。
正好那时候,佳子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也要当爸爸了,就很自然地想“就算是朋克,他们也有父母吧!他的父母长什么样呢?”
乐手妈妈越变越有活力了,她现在会自己租个场地进行自己的表演,然后请儿子上台为自己助兴。而儿子从样貌上、言行举止上也和妈妈越来越像,这大概就是DNA的作用吧!
数一数,天啊,都已经拍摄37年了。我拍摄过超过7000组家庭,这其中有明星、艺术家、政界名流、甚至还有动画人物......
八年后,我又给他们父女俩拍了一次。这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女儿也成为了一个艺术家,父女两个艺术家在一起很亲近,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其实许多日本人到孩子长大了,就没了拍家庭合影的习惯,但横尾每年都会带着全家人去拍肖像照。
照片中的女生是安藤樱,她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女演员,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小偷家族》,就是由她主演的。
拍摄这张照片是,安藤樱才刚刚出道,而她的父亲奥田瑛二已经是相当有名的演员和电影导演。
他带着女儿进了摄影棚后,脸很阴沉,也不说话,掏出一块胶布纸粘掉西装上的灰尘,说,“我只要张肖像照”。
之后在报纸上读到一篇他受访的文章,“我对和女儿拍照片这事感到非常紧张。之前每天都要喝酒,为了拍照片,一周前我就开始戒酒了。”
那时候我在给一份报社做事,报社的编辑们跟男孩子们一样,都很喜欢奥特曼。有一天,他们就穿成赛罗·奥特曼和赛文·奥特曼来我的摄影棚了。
Oyako(亲子)这个词对于我这个美国人来说是很有意思的。英语中我们形容亲子关系说parent(父/母)和child(儿/女),要两个单词才能说明,可在日语里,就Oyako一个字就够了,在日本人眼中,这层关系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张乐手和妈妈照片激发我开始了一系列的亲子照,并且开始在一些展览出展出这个系列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这些照片,更多的机构想做展览。
我和佳子想,要不我们把拍亲子照这件事做得更大一些?和更多的人分享Oyako(亲子)精神。
既然人们已经把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母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作为父亲节,那我们就申请把七月的第四个星期天叫做“亲子节”,并且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年的这一天给100个家庭免费拍亲子照。
第一次办“亲子节”是2003年。我租了一间摄影棚,佳子给我们认识的家庭打电话。一家报纸报道了这件事,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很多家庭纷纷用传真把他们的请求寄送过来。
整个过程有点就像音乐家们一起的一场即兴演奏。我是第一个演奏的人,拨动一下琴弦,出来个音节,然后大家一起发挥。
儿子立刻蹲在地上,头放在爸爸的两腿中间,把爸爸举了起来。爸爸是一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样子。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呀!
更有趣的是这位原本是开宠物店的爸爸,现在也开始写剧本了,跟女儿进入同一个行业了。
这对纹身店夫妻。进了摄影棚之后他们脱掉了衣服,露出了全身的纹身。可是妈妈有些害羞,她50多岁了,身材有些走样,不想把内裤和胸罩也脱掉。
佳子突然有了主意,“如果背过来拍怎么样?”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她脱下胸罩和内裤,背对着镜头,爸爸也用了一样的姿势,与面对镜头的女儿形成巨大的反差。
当然,我也不局限在白色的摄影棚里。我和佳子搬来神奈川叶山县的海边住了16年了,我从小就是个爱冲浪的加州男孩。
我也时常把家庭带去海边拍照片,夏天的时候还会让他们把鞋子也脱掉,沙滩是我的“赤脚摄影棚”。
2011年的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很多受灾的家庭失去了家中所有的照片。我想我可以帮助到他们,给他们拍张照片。
去灾区之前我很担心,他们很多人都失去了家人,会不会很敏感。结果很出乎意外,每个家庭都很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一拍拍了60个家庭。
他们有些紧张,但也忍不住想回去。结果回到那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向日葵,花开很美、充满着希望。
还有曾经经营加油站的这家人,地震后加油站不在了,他们把汽油倒进塑料桶,把塑料桶放在卡车车厢里继续卖。
几年后我又回去给他们拍了照片,他们又重新建起了他们的汽油站,从零开始,从那个装满塑料桶的卡车开始。
我也开始了去全世界拍亲子照的项目,先去了新加坡、中国、马来、印度、菲律宾、欧洲都有,太多元了,照片果断就用了彩色。
之后去了太平洋上的雅浦岛,这个还保留着首领制度的原始文化、没有供电的小岛上,同样有着最质朴的亲子关系。
无论在哪个国家拍照,又或者在37年前拍照,在今天拍摄,可能文化不一样,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不一样,可每份亲情中的爱都是一样的。
当孩子出生时,他们睁开眼睛,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们的父母,建立的第一层关系就是亲子关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