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大师故事中 感悟教育真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7 6:21:26 | 【字体:小 大】 |
阳蕾个人资料教育发展已难再获得那样强大的外部激发力量。既往的传统已难以再完整延续,这是需要承认和正视的。不过还需正视的,是时下教育非但没有延续彼时教育传统,还渐呈反传统之势。当下坚守教育信念者少了,办教育并不是完全为了学生发展,而往往是为了排名……
钱伟长走了。(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05版)与费孝通、启功、巴金、钱学森、吴冠中等大师辞世时的情形一样,人们在感念其成就的同时,不免再次纷纷感念起成就他们学业基础的那段中国教育的。
从大师成就回望民国时期教育,确令人称奇;对照时下,则简直感觉不解:在战乱频仍、到处都难以安放一张宁静书桌的年代,为什么教育成就偏偏如此辉煌?现在条件大为改善,但人才质量可说与那个时期几成反比关系。为什么会这样?
近日幸会一名校老校长。他说,积四十余年教学感悟,最终明白一个道理:小到一个学生要想学习好,中到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大到一所学校要办好,再到一个时代的教育整体上出更高的成就,最最重要的是“态度和信念”。有了端正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差的条件可以克服,好的方法能够发现,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反之,则条件再好都白搭。
仔细推敲一些案例,感觉此理确乎不虚。民国时期的教育胜过当下,秘诀或正在于“态度”两字上。彼时特定情势,使无论办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基本上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目标。论及个人,便以钱伟长为例:他本来中文历史科目是强项,却因国耻之故,执意转学物理,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追求,成就了他的学业。论及学校,不妨以西南联大为例:烽火中颠沛辗转,却始终没打乱学校信念和治学态度,该校培养出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杰出人才。
应该说,彼时的教育精神和人们的求学态度,乃由特殊时势所激成。也许,时过境迁,教育发展已难再获得那样强大的外部激发力量。既往的传统已难以再完整延续,这是需要承认和正视的。不过还需正视的,是时下教育非但没有延续彼时教育传统,还渐呈反传统之势。当下坚守教育信念者少了,办教育并不是完全为了学生发展,而往往是为了排名收费,为一己名利。此风日渐之下教育成就往往只是体现在无效课题、水货论文及名不副实的证书方面,泡沫越吹越大,迷失者越来越多,而人才越来越少。所以,要使教育重现辉煌,要诀是必须让其正心诚意回归根本——完全致力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真正有益的社会使命。这是钱伟长等大师故事对教育发展的启迪。
将于7月31日15时至8月1日10时征集志愿,部分院校将拿出录取名额,照顾洪涝灾害地区考生。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负责人介绍,这一批次的征集志愿不受文化成绩限制,所有未被录取的文史类、理工类考生均可填报,同样实行平……
|
|
 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