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江门话二十世纪初,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思索近代中国新的出路,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展开。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那些支撑封建反动势力的旧文化,意图通过宣扬“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来击碎旧势力的顽固堡垒。
在这场新与旧的战争中,有些腐朽糟粕被剔除,但也有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遭到“误伤”,汉字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瞿秋白曾经激进地提出要废除汉字改行拼音,一时间支持者众多。面对汉字即将消亡的险境,语言学家赵元任以全文只有一个读音的96字奇文反驳,捍卫了汉字的正统地位。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把清朝皇帝拉下台,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然而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刚刚从黑暗深渊爬上来的中国,很快又陷入到另一种暗无天日的境地,亿万人民和这个古老的国度依然在夹缝中求生存。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政治闹剧的接连上演、面对西方列强依然虎视眈眈的野心,国内一些知识分子意识到无论是只学习“器物”、还是只改变“制度”都无法真正挽救中国的困境,必须要从思想上下功夫,彻底改变社会现状。
于是,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中国的大地上吹起了一股“新风”,它的本意旨在击破那些封建主义在人们思想上设下的禁锢,冲破维护封建势力的传统礼教与繁文缛节。
而事实上,以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新文化运动的确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它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使得那些崭新的思想、进步的文化得以中国大地上广为传播,甚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的坚实基础。
然而受时代所限,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举旗者们,他们的一些观点难免受时代所限、有所偏颇,闹得沸沸扬扬的汉字废除便是其中之一。按照傅斯年、钱玄同等人的观点,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腐朽根源在于旧的传统文化的阻碍和教育的难以普及,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便在于难识难写的汉字。
比如傅斯年就曾经提到过:“中国人只是普及的阻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里。”于是,一场以汉字为攻伐对象的论战便就此展开。
要废除汉字,那么取而代之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文字。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提出了许多方案,比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又比如钱玄同主张的直接使用世界语,这些观点归根到底都是以表音为主的拼音、字母来代替中国原有的表意的象形文字,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
以瞿秋白为例,这位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早期核心人物的文人,他早年在苏联亲眼目睹了苏联远东地区所掀起的文字改革运动,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文字改革形式对全民教育推广的作用。
受此影响之下,回国后的瞿秋白与林伯渠、吴玉章等人发起了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开始以此为工具开展工人群体的教育普及与扫除文盲的工作。
而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传入国内后,得到了当时文化界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欢迎,比如我们熟知的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都曾支持过废除汉字,改行拉丁字母文字的提议,他们认为“中国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要采取适合现代科学需要的文字”。
虽然支持者众多,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语言学家赵元任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有着“中国近代语言之父”之称的语言学大师,他最开始也曾提出过一种名为“国语罗马字”的文字改革方案。
但随着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入研究,他意识到中国文字和语音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舍弃文字只以表音的字母文字代替原有汉字,于是他便成了了汉字的改革者转变为了汉字的捍卫者。
在当时那个社会,赵元任的提议显然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不少激进派学者攻击赵元任是“老古董”,是“封建文化的卫道士”。然而赵元任却没有动摇,他坚定不移地捍卫着汉字的正统地位,反对以西方字母文字代替中国原有汉字的做法。
可是该怎么让其他人认识到表音的字母无法契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呢?赵元任灵机一动,发挥了他作为语言学大师的厉害之处。
他写下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短文,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不足一百个字,但是却用同一个音、不同的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
文章颇为有趣,同时也有力地反驳了瞿秋白等人废除汉字的提议,而这一篇文章也被保留下来,成为了许多现代普通话教材里面练习发音和讲述现代汉语历史的素材。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汉字,最开始推行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汉语拼音化做准备的。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而担任主席的正是曾经大力支持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的吴玉章。
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发现拼音化的文字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现状,原因就在于原有语言习惯里面存在大量同音字、同音词,现在若只用拼音文字表达,往往会出现“音不达意”的情况,这一点与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不谋而合。
于是,原本设想的拉丁化改革最终罢休,汉字也顺应社会需要变成了现在这种以简体汉字为基本表意,以字母拼音为辅助音标表音的现代汉语形式。
虽然瞿秋白等人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推进中国进步、实现教育的全民化普及,但是他们仅仅把汉字当做了一种语音交流工具,忽视了汉字作为数千年中华文化之根本的地位与作用,也忽略了中国社会语言习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
而当今社会也证明,要想思想开放、教育普及和保留汉字之间并不是冲突的,反而能够通过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加以实现,不然我们不能看懂赵元任《施氏食狮史》这样的趣文事小,丢掉了中国文化之根本就事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