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问情原标题: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共有4道简答题,每道题10分,总共40分。根据考试大纲说明,小编为大家归纳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3)实践主体论,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与外部环境的过程。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2)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该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2)强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有效运用记忆术,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2)定向功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人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内化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3)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依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
(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3)美感,是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产生。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单纯的对事物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达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5)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3)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4)粘液质——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性格的形成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较大,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也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1)口唇期(出生—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3)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儿获得快感;
(5)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的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2)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
(3)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和时期;
(4)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4)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1)课外活动的特点: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课外活动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3)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5)气氛热烈:教师注意因材施教,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