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销售技巧案例9月2日,开学第一天。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主办,北街小学承办,市青-都局、市科协协办的都江堰市中小学2024年秋季“开学第一课”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大坝举行。
这是一次行走式的学习体验,一堂有风景的思政课,活动以“寻堰之源 启学之航”为主题,都江堰市各中小学数万学子线上线下同上“开学第一课”,一起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领略生态水利智慧,在感悟堰工精神的过程中再起航。
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一堂不拘囿于传统教室,以秀丽山川、滔滔岷江为背景的“行走式课堂”上课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课堂在诵读《华阳国志》片段中开启。学生以视频VCR形式,将假期实践活动中实地走访、学习了解都江堰源起的精彩瞬间进行展示和分享。由此开启这堂课的第一篇章《堰之源》,让学生了解泥沙淤堵、水流受阻是岷江水害的主要原因,也是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现场,巴蜀文化专家赵文侨进一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把蜀地作为军事大后方,并派水利专家李冰担任蜀地郡首带领群众修建都江堰等方面,解读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原因。
“如何变水害为水利?”在探寻到都江堰修建源起后,学生们带着疑问继续进入到第二篇章《堰之道》。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竹笼、杩槎、石人马、卧铁、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等治水之道,在师生共同探究中一一揭示。而岁修六字诀,更是随着学生们吟诵《都江堰岁修谣》的稚嫩声,萦绕在岷江河畔。现场,作为该歌谣创作者的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还从水利科技、农耕文明和民俗活动等方面向大家讲述了岁修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的都江堰,如今仍长盛不衰、效益日巨的科学原理。
传承治水之道,铭记治水功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治理离不开一代代治水先贤的辛劳付出,他们的功绩随着第三篇章《堰之功》娓娓道来。正是有了他们,才有都江堰造福万代之功,也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美誉。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四川省所辖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7个地级市的40个县、市、区的庞大灌区系统,为2800万人口提供生活用水,以占不到四川全省1/20的土地,养育了全省1/4的人口。
课堂还串联了“古堰知多少”知识竞赛,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并现场作答。北街小学学生韩艺晨说:“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很有意义,不仅让我通过‘理论+实践’懂得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还让我在探寻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领悟到一代代‘堰工’的伟大。新的一学期,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带着‘堰工’精神起航,希望长大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活动还为学生送上“讲科学、勇担当、能创新”九字箴言。北街小学校长车进说:“爱家乡就是爱祖国,这样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了解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课,更是厚植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我们希望通过展现家乡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鼓励他们在新的学期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争做让党放心、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整场活动采用场景化对话演绎进行串场,将思政课+现场节目+篇章环节以视频VCR、情景剧等手段进行衔接处理,使“开学第一课”成为一堂生动而又独具沉浸式体验的大思政课,始终保持紧凑、完整、连贯的现场氛围,无缝对接,一气呵成。现场听课的家长唐奕觉得从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看到了新学期的新气象,她说:“这是一堂独特的思想政治、传统文化与科学实践课,它甚至囊括许多我没有意识到的内容,但它是深刻而富有内涵的。如果我们学校都是以这样情境化教学模式,那孩子一定都能学得会、学得好,这样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希望,相信都江堰市教育会向着更高质量发展。”
在合唱《若水少年梦》的悠扬歌声中,活动圆满落幕。“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地方。此次‘开学第一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融合了思政教育和文化传承,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科学启迪。”都江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婷婷表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学子们触手可及、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以此为背景开展“开学第一课”,不仅可以带领学生们近距离触摸家乡文化,加深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家乡、报效桑梓的种子,还能带领学生们从李冰治水精神之中汲取成长力量,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步伐,续写属于新时代小堰工的奋斗篇章。
下一步,都江堰市教育系统将围绕实施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联盟)、滨江小学建设、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体育特长生贯通式培养、都江堰好课堂建设、关爱四类学生、构建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提高校(园)长课程领导力等16个项目和行动,脚踏实地办好广大家长和师生可视有感的实事,持续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奋力打造郊区新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