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科学教学重在启发引导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1/19 4:47:23 | 【字体:小 大】 |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光的传播》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研究的问题是光的传播,其中有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分别是识别光源和光是怎样传播的。笔者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学进行了创新。
智慧导入。为了导入新课,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关闭教室里所有灯光,关闭窗帘,让孩子们静静地坐在黑暗的教室里。通过提出什么让教室亮起来、光如何传播到教室来的问题,从而揭题。
任务导学。本环节主要引导孩子们识别光源,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并让学生寻找身边更多的光源。随后引导他们分析并认识到蜡烛等物体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光,才能真正成为光源。还有灯泡要通电、木柴要燃烧,才能发光,也才能真正成为光源。随后提出问题:“月球是光源吗?”“月球可以改变条件,让它也成为光源,行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月球不可以成为光源,人为是无法改变的。最后引导学生从光源是否发光发热、是否人为控制、是来自大自然还是人造的等方面,得出光源的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活动促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中提出的探究任务是:蜡烛火焰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眼睛里的?笔者用的是手电筒的光,设计了两张带孔板,一张无孔板。引导学生在1号带孔板的前方,用手电筒光照射,启发他们不停调整纸板和手电筒,让手电筒的光斑通过前面两张带孔板的小孔顺利到达3号纸屏的正中央,从而研究出只有当光源、2个小孔、3号纸屏正中央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光斑才能顺利到达3号纸屏上,验证了光行进的路线是直线。
互动研学。笔者带领学生探究如何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的一些实验方法,准备的实验材料有手电筒(带红外线功能)、装水喷壶、艾草香薰、打火机、半个油壶瓶(上半身)、透明均匀洗手液、果冻、一大瓶浓茶水等,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上台体验。如喷壶喷水制造水雾,再用红外线手电筒照射。又如点燃艾草香薰,放在一个盘子中,然后用半个油壶瓶罩住,最后用红外线手电筒照射瓶中的烟雾。用红外线手电筒照射均匀透明的洗手液、浓茶水、果冻的透明部分,都能看到一条直直的红红的光线。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水中等均匀透明的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孩子们首先就想到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以及利用影子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日晷,还有皮影戏等。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