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一窝狐狸宝宝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方面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并提出,在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幼小衔接工作。现在,新学期已经开始月余,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了?又真正取得了什么效果呢?
在威海市凤林小学的一年级课堂上,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如今玩具能够成为教具,老师也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神态更轻柔,语言也更具“孩子气”。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让老师教得起劲,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语文教师邵静告诉记者,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入学适应阶段,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
虽然现在的教学工作新颖有趣,然而,一提及往年新生刚升入小学时的状况,从教十多年的邵老师也有不少苦水。往年,有的孩子到了学校就哭着找妈妈,课堂上随意走动,下了课又不知道要喝水、上厕所。这样的一年级新生状态与家长、老师所设想的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则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只是度过了一个暑假,可要做的却是从“玩童”成长为“学童”。
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梅告诉记者,幼儿园阶段以保育为主。孩子刚进入小学,他的身心、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其实还没做好准备和适应。这个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一名“准小学生”。
只有让幼儿园孩子入小学,像小学生正常升级一样无痕过渡、自然衔接,才是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科学衔接。为打通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无形的“藩篱”,自2021年开始,威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吸纳3个实验区,20多个由幼儿园、小学联合组成园校研究共同体,双向奔赴,探索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新样态。
在威海市凤鸣幼儿园大班的一堂象形字认识课上,凤林小学的多位教师也来到了现场,同幼儿园的孩子一起上课。据介绍,为推进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在园校研究共同体之间,小学教师要深入幼儿园,跟班体验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师也要前往小学;双方教师结成对子,针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内容展开研修。
凤鸣幼儿园园长刘爱滋介绍,在研讨活动中,小学教师能够给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提供一定的指导,而幼儿园游戏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也能给小学教师一定的启发。
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互进课堂、互动教研。一年级教师的管理方式、指导语言、活动形式等,遵循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努力向幼儿园靠一靠。幼儿园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适当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努力向一年级够一够。两者之间融合聚力,让衔接从“陡坡”变“缓坡”。
陈红梅说,联合调研不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一个联合,还有幼儿园和幼儿园之间的联合等等。通过多元联合教研,便于幼儿园和小学相互融通,相互了解,更能读懂儿童,以儿童为本,打通幼小衔接间的壁垒。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威海市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明显。园校研究共同体从20几所增加到30所。
要做好幼小衔接,双师互动教研是关键,但核心在于课程。“融+课程”是威海市“幼小衔接”项目组自主研发的科学衔接课程,其中包括小学一、二年级融合国家学科课程、生活活动课程、主题课程的入学适应课程和幼儿园以小班为起点融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的入学准备课程两部分。
陈红梅介绍,“融+课程”不是独立于幼儿园或小学的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外的课程,它就是融入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和小学一日教学当中的一个课程。
幼儿园没有固定的教材可依,入学准备教育如何融入儿童一日生活,是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融+课程”为教师实施入学准备教育提供了活动参考。
威海市皇冠幼儿园依据“融+课程”的相关内容,开发设置“睦邻友好节”活动。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让大班、中班的小朋友帮助小班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同时也增强大孩子的责任意识。九龙湾幼儿园也依据“融+课程”,开发了大量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概念化形于游戏当中。孩子们可以一边钻套圈,一边树立“数学”的概念。益智科学小游戏,也让小朋友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产生探索意识。
九龙湾幼儿园园长邵钰芹介绍,“融+课程”融入到了孩子一日生活当中。孩子从进幼儿园的那天开始,所有课程就已经是为他上小学做准备了。
据了解,在幼儿园阶段,“融+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每单元由多个活动组成,既有一日流程中的常规活动,同时也以主题为牵引,自主研发综合性主题课程。
目前,该课程的使用基本覆盖了威海市幼小衔接园校研究共同体的各小学、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一项需要实实在在加以落实的工作,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就要深入研究儿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成效。做好幼小衔接,园校都要切实在与家长的沟通上下功夫,举实招,出实效。只有家校园社积极配合和良好合作,对幼小衔接形成真正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