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啊宾txt下载《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建设成效显著》(2008.10.15经济日报第一版)首先这篇文章的立论,是遵循“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这一逻辑来展开的。如,“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这个标题就是把“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作为就业制度改革的成就, 就是这样立论的。它绝对不提这项改革对全国劳动者提高经济和政治地位与实际收入有什么关系;只强调这样做了,不问后果就是成绩。
那么今天那么多的失业人口,和产生的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真的与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毫无关系吗?在总结30年经验的时候,对于今天-构成我国严重经济危机的两极分化形成的内需不足避而不谈,这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总结,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小标题更是十分不切题的,改革了30年,建设小康社会,结果它的成就,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能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吗?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这倒是谈到了主题。然而他的研究方法却是反科学的,因为它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举例来说:文章的第三点“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它说:“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了13785.8元,增长了39倍,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了4140.4元,增长了31倍,年均实际增长7.1%;职工平均工资由615元增长到了24932元,增长了40倍,年均实际增长6.9%。”他的结论是:“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关于他的这些前后对比的数据,网上的网友已经指出,它是建立在30年来物价完全没有变化的“假设”之上的,但是事实上,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之间,实际物价涨了大致也有15——30倍了,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在1978年之前住房、教育、医疗、就业都是全民福利,根本不包括在职工工资之内,所以在改革之前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和今天的个人收入在个人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是非常不同的。城市职工的工资不包括买房的费用,这部分资金是包括在企事业单位基建的职工集体宿舍和家属宿舍的投资中,已经由国家支付了;不包括孩子的教育投入和费用,这部分资金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给教育机构了;不包括个人的医疗费,这部分费用直接由国家财政拨给医疗机构了,当时职工的工资中既然不包括这么多重大的个人开支,当时的职工工资就是用来吃饭穿衣和买些日用品的零花钱,因此它就不是职工生活支出的全部费用,如何能与今天要用工资中的天文数字去支付买房费用的收入同日而语来比高低呢?
还有农民的收入,在人民公社和集体生产的改革开放前,是不包括生产资料成本的纯粹的个人生活费用;当时农民的生产成本支出都在三级所有的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这与今天农民个体的收入和支出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此也是不可简单对比的。
在这样前后30年不同的改变了的分配和收入实际的具体情况下,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它们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能是科学的吗?试想在1978年之前,既然城市职工的工资中不包括:儿童的教育费、住房的购买费、本人的医药费、和高昂的文体费,那么他的工资也就只有拿来买些食品和日用品之类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的恩格尔系数认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和67.7,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07年下降到了36.3%和43.1%又能说明什么呢?能科学地说明当时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真正的高或低吗?
至于农村的贫困人口,30年前的“贫困”和今天的“贫困”也是有着不同含义的。只要看看小岗村贫困得吃了20多年的返销粮,就知道当时的“贫困”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对“贫困”概念的理解与现在是非常不同的。当时所谓的“贫困”,就是:不能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来过好自己的好日子,而需要别人或国家来帮助自己。现在看来实际上不过是欠着生产队和公社或国家的账而已,要是和今天的白领欠着银行几十万的房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看来偷换概念内容,不顾它们的科学内涵,脱离时代的现实,按自己的需要,拼凑数据,冒充科学,欺骗群众,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线年的文章都不会像它这样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