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eyes郑多恩 吴世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习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
3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主办的“历史主动精神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党史工作者等齐聚杭州。这个会为何选择在浙江召开?在当下研讨历史主动精神又有哪些深意?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他说,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他说,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不久前,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历史主动精神”又一次出现在习的主旨讲话里——“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中国的一种鲜明而宝贵的精神品格,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形成的一种优秀精神品质。”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表示,但究其科学内涵,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也正因此,此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探讨交流“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将其内涵概括为遵循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
这与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金月不谋而合。研讨中,他进一步以更通俗的话语阐释:“其实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你会发现,报告通篇洋溢着一种激扬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历史主动精神。”
“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诞生地之一、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萌发地之一,浙江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宋月红解释。
置身浙江研讨历史主动精神,他用三个“更”来阐述背后的用意——更清晰地体悟历史主动精神孕育的源头活水,更生动地感知历史主动精神发展的滚滚潮流,更真切地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展现的历史根脉。
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主任刘芸用数字讲述了习对历史主动精神的高度重视。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他对党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次,出席党史重要纪念活动5次,多次走访红色旧址、纪念场所,关心关注党史纪念设施建设,亲自总结提炼“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四十多年浙江改革发展的实践,正是一个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开拓历史新篇的生动案例和典型样本。”浙江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段治文开门见山。他从浙江没有土地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能源优势、没有国家扶持优势“四无”讲起,到短短几十年间,经济总量跃升到如今的第四位,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他说,浙江之所以能,这其中与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弥补物质匮乏是分不开的。
“‘八八战略’是习同志注重并善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省域层面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一处处长邓金松看来,20年来,“八八战略”推动浙江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从先行先试向打造“重要窗口”的历史性跃进,就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典范。
习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动荡与变革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征程,中国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此次参会人员,既有来自党史、新中国史等对口领域专业的,也有来自博物馆(纪念馆)、报刊媒体等专家学者。他们从不一样的视角阐释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担起历史使命,准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孙墨笛,由《三体》电视剧在海外热播引发思考。他认为《三体》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径,“讲述方式是更具‘通用’意义的世界语境,没有浓墨重彩突出‘不同的我’,而是用简洁、平和又充满美感的方式描绘‘同样的我们’,更加彰显开放、包容、和平的文化自信。”
“现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学家已意识到读懂今天的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世界中国学日益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而新生代中国学家群体的崛起,必将深刻改变世界中国学的整体格局。
在跨界碰撞交流中,一个共识也越来越清晰: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就能够更好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