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科学理论的人民性品格与大众化路径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0 18:30:59 | 【字体:小 大】 |
搜挑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郝立新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真正贴近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看,理论的人民性与大众化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人民性是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坚持人民立场,全面理解和着力推进大众化。要完整理解人民性和大众化的关系,人民性内在地包含了大众化。大众化是人民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体现。我们既要把握人民性和大众化的统一,也要把握大众化与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既要把握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要把握大众化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要在探索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大众化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割裂。在内容上,理论要接地气、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和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形式上,理论表达要做到通俗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坚持以理服人,把时代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结合起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论理,即讲出科学道理和理论逻辑。马克思曾经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打动群众、说服群众;而理论的彻底表现为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要出丑。这里所说的人和利益,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大众性是一致的。不能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脱离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同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一理论满足于人民群众的程度。
自觉树立良好的学风,力求在表达形式上做到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能成为排斥大众化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理论研究和宣传不能高高在上,否则会使人望而却步、避而远之。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仅仅当作技巧问题,而应该把它当作学风来对待。大众化包含着通俗化,然而通俗化不等于肤浅化、庸俗化。大众化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正如艾思奇在总结写作《大众哲学》时所感叹的那样: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
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故事,使之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深入扎根。要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当前,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学懂弄通悟透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实际,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和深入讲解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我们既要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又要结合本地、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研究和宣传活动,并融汇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要努力使理论性的语言向生活化语言转化,使理论宣传与群众的文化生活相融合。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讲好大众化的故事,而且要结合实践讲好大众化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故事,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