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剑客闯荡江湖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这篇文章的发表,象征着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那么,量子通信为何如此重要呢?
量子有一种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量子纠缠。通俗地说,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量子纠缠分发,就是将一对有“感应”的量子分置于两地。这尤其适用于保密通信,在此基础上的量子通信技术被誉为信息安全“终极武器”。
量子科学应用系统包括上海科学实验中心和地面的五个站点,分别是兴隆站、南山站、德令哈站、丽江站和阿里站。
2016年12月14日,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2016年12月12日,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卫星系统副总师彭承志(中)、卫星系统量子纠缠源主任印娟(右)在研究实验数据。
这篇题为《基于卫星的纠缠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的论文说,通过“墨子号”向地面发射光子,每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中的一个发向青海德令哈站,另一个发向云南丽江站,两个地面站之间的距离达到1203公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波士顿大学的亚历山大·谢尔吉延科曾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参与建设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他说:“这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实验,是验证量子力学有效性的又一个决定性步骤。这个结果对现代量子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2017年6月14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2017年6月14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发表论文的这期《科学》杂志16日正式出版,但在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下午2时(北京时间16日凌晨2时)已提前在线时,记者就发现全球各大媒体的报道已是蜂拥而上:《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英国广播公司……,还有在科学界知名的《自然》杂志新闻版块、《科学美国人》、《连线日,丽江观测站的望远镜发射红色信标光,“等待”“墨子号”过境。
2016年12月22日,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印娟(后排右二)等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而在地球另一边,德令哈正是又一个夜晚,天气晴朗,少量云朵伴随着月光,量子卫星地面站的工作人员又成功完成了一次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