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剑圣异界纵横3又是一年7月1日,从1921年到2023年,中国走过了102年的风雨历程。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科学家们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和我国科技工作者们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共同托举着金色的党徽,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6月7日,“科技托起强国梦——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影像材料及100位中国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品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来了解展览的具体内容~
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火热的和平建设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汇聚在党的旗帜下,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精彩绚丽的华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科普事业先驱高士其是第一个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他与20多位科技工作者共同发起了边区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将国防科学等一些基本科学技术常识传播给边区民众,在对群众性的科学知识扫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亟需海外人才。1950年8月31日,载有128位归国留美学人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自美国旧金山启程驶往中国。这条船是载有中国留学生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大、后来走出来院士最多的一条船。
因为坚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我国才得以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大飞机制造、深海深地探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科技创新从之前的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60多年来,所有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事件,他都是参与者和亲历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他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诸多复杂难题。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的境界里,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他的荣誉里,“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面对成绩和荣誉,袁隆平感慨地说:“我深深感到,正是党的阳光雨露养育了杂交水稻这朵奇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科学家一生的追求。
20世纪40年代开始,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在麦田里坚守近70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先后主持育成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他被称为“泥腿子”院士。
科学家们始终对学问怀有敬畏,他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甘于坐冷板凳的求实精神,垂范后学。
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从1969年开始,领导课题组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历经380多次的失败,终于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
在“两弹一星”战略决策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甚至是鲜活的生命。
1961年4月,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受命秘密参加研制工作。从此,他便以身许国,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载。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一大批科学家不计较工作上的得失,无惧条件上的艰苦,一切出发点在于服从国家和党组织需要。
1960年,石油地质学家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晚年的田在艺这样描述那时候的工作情景:“几万名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咬紧牙关,忍受饥饿,忍受严冻,就是不能忍受‘中国贫油’这项外国人扣在我们头上的耻辱的帽子。”
当今世界,各项科学研究都是以集体智慧和协作为基础的,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是开启科技强国之门的钥匙。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而这背后,是核潜艇研究人员数十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成果。
科技工作者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承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建设可进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2020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航天机构确定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3年4月25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表示,将计划在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科学家们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他曾先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8位是他的学生,他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家们不仅在科研和学术上亲身指导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奖金成立基金会,奖掖后学,广育英才。
2013年,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的450万元,又通过各方最终筹集出2000万元,计划成立“雷达创新奖励基金”,以此奖励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有重大创新的年轻人。
展览中还设有北京市科协历届主席专题展区。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北京市科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主席,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建桥、为人民建桥、为科学建桥”。他不仅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而且为公众科普桥梁知识“写桥”、为中国铁路科技事业“通桥”、为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搭桥”。茅以升一生造桥,一生报国,将爱岗敬业与为国为民深度融合。
光学家王大珩是北京市科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他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空间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一生潜心科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报国之志。
病毒学家顾方舟是北京市科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被称作“糖丸爷爷”的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从脊髓灰质炎暴发时的无能为力,到彻底消灭这种疾病,顾方舟从正当盛年到年逾古稀,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核物理学家陈佳洱是北京市科协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席。他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的教学与研究,为填补我国单色中子能区空白和拓展重离子束核分析技术作出贡献;他建议并主持新型重离子RFQ加速结构和超导加速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为我国新一代加速器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