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未婚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当然是一件令人值得欣慰和满意的好事。
但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就拿房产和楼市这件事来说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完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认知还有不同的论调,就很容易交织驳杂,营造出一个非常混乱的言论环境。
声音多了,意见多了,态度多了,就很容易真假穿插混杂,让真正需要房子有所客观科学,并且理性认知的群体,面对纷杂的信息和言论,难辨真伪。
这对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还有不同背景的群体,对于买房的逻辑和感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系列的文章,笔者将以超过15年的房地产行业的从业经验,站在客观的角度,和各位读者朋友,有点深度和态度的,聊一聊关于中国房子的几个现实中的真相,纠正一些因为市面上包藏祸心或利益牵扯而被批量生产,并且广泛传播的,关于房子的错误解读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系列的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加客观理性,科学全面的认知到,在中国,房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代表着有什么,还有房子对个人和家庭,究竟有什么意义。
内容点均为本人原创干货,和网上的陈词滥调老调重弹不一样,都是本人的在2020年收获和深度认知的崭新知识点,拒绝重复,也希望所有长期认可和支持本人的读者和粉丝朋友,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进步。
内容或许有些过于直白现实,扎心刺激,本文欢迎文明留言交流,各抒己见,百家共鸣,但是那种阴阳怪气,不讲究语言文明和交流态度的人,就不用来捣乱了。
PS:本文为系列文章上篇,共10个关于房产真相认知和理解的深度内容点,分2期完成,每期5个。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每天看点有深度的房产和楼市的内容,帮助您更好的认知中国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人生买第一套房子,对于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来说,或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和选择。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结论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会反驳:“房子有那么重要吗”?
这不奇怪,正是因为这种对第一套房子的错误认知和重视度不够,让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现象,在过去20年里面,以一种超高的效率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现实产生在中国不同的城市和地区。
改变命运和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要是都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惊喜了。
没有门槛,没有难度,没有压力就能实现心满意得,过上心目中理想的生活,那就是白日梦。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买第一套房子,容易困难与否先不说,首先在房子的意义上面,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居住需求和眼前的生活教育婚姻等等的附加需要。
第一套房子,特指的是商品房,对于农村县城出身,通过教育工作实现了收入眼界提升以后的个人和群体,观念转变不了,或是被落后闭塞的亲情氛围绑架,还要拿着大城市工作多年的血汗钱,回到自己出生的家乡,盖房买房的。
这意味着,你的下一代,还是要从你这辈子的起点,重新开始。一代复一代,面朝黄土背朝天。
现实很残酷,3年5年时间,有套能增值的房子的人,和没有房子的人,还有把钱拿回家盖房子求面子的人,时间弯道一转,就完全进入不同的阶层轨道了。
远的不说,同样农村出身,你的孩子还在农田里面玩泥巴,他的孩子就已经在学英语了。
所以,买第一套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在短短几年里面改变个人和家庭的人生走向和阶层轨道,甚至是财富差距,当然这有点功利,胜在真实吧?
买第一套房子,看准升值,没有硬伤,至少比自己原本生活工作环境高一个档次,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原则。
人生求稳,安稳升值,被动收入,提升阶层,这才是第一套房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核心价值。
刚需只买商品房,不碰其他类型的房产,这个不用赘述了,类似的内容其实很多大咖和自媒体已经写了很多了,甚至找个有良心靠谱一点的地产行业朋友或者中介,都能听到相关的言论。
这里要说的,是不具备能力,但是又有投资意愿的群体,在面对非商品房属性的房产,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和选择的话题。
看过《西虹市首富》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经济学规律,那就是资本只要超过临界点,所有的消费,都变成了有回报的投资。
对应到房产投资上来说,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投资的钱只要足够的多,在正常的市场行情规律下,任何的房产都能变成实现盈利回报的良心资产,甚至是优质资产。
投资永远是讲实力的,而不是很多人脑海中的什么“空手套白狼”,“低投入高回报”,“杠杆用的好,金山抬回家”这样的逻辑。
因为很多人这样的思维,就会出现盲目投资,什么商铺,公寓,SOHO,写字楼,别墅,海景房,甚至还能出海跨洋,异国房产投资……
当然,因为商品房市场“房住不炒”调控高悬,在热门和核心地区和城市买商品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所以才有这样的趋势和行为。
不一样的房产,不一样的逻辑,如果都用商品房的行情和规律来看,热衷购置投资非商品房的群体,超过90%都是不尽人意的。
2020年8月,全国城市房价上涨城市和下跌城市的比例大概是五五开,也就是说,即使在疫情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至少投资商品房还有50%左右的盈利可能,那商办物业、小产权、别墅、海景房呢?简单了做一个统计,保值(含上涨)的仅占10%不到,可以说比现实的2-8定律还残酷。
这个不吹不黑,连商业贸易圣地,寸土寸金的中国香港和广东深圳,还有北京二环商业圈,都出现了商铺租金下降,售价暴跌的冲击。
所以,要么资金实力足够雄厚,盈利逻辑清晰,并且有长期主义的心态,在中国想投资非商品房属性房产,才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一定)获得回报。
还得看运气,趋势,眼光和经营能力,赚的不一定比商品房少,但是费心一定比商品房多。
网上有很多鸡汤,类似于爱情啊,婚姻啊应该和房子脱钩,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越发骨感。
对于房子的认知和感受,结婚和没结婚的,甚至是有对象和没有对象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不是物质,这是现实,就算没有房子的婚姻同样可以相爱幸福,但是绝对谈不上天长日久的安稳和持续。
中国的婚恋市场上有一种很落后很传统也很不合理的逻辑和规则,那就是关于房子这项成家立业的基础条件带来的压力和成本,都压在男方个人和家庭头上。
既要女权和女性独立自主,又享受传统观念的偏袒,多少幸福美满,两情相悦的爱情输给了现实?
诚然,当下的高房价和生活压力对于这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带来的现实难度增加。这是事实。
但是,时代不同,策略不同,是人类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占据大自然食物链顶端的最大优势。
所以,当房子成为婚姻、爱情、两性关系矛盾集中点的时候,就需要适应和对应的策略,观念调整。
为了实现个人和家庭在买房这件事上面的利益最大化,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值得重点关注一下:
1、如果都是异地背景,在同一个城市相爱,就共同努力买房,至少攒个首付再考虑提亲结婚。
2、结婚前,如果有条件,钱足够的情况下,男女双方各自先买一套房,毕竟首套房的贷款优惠难得。
3、结婚也好爱情也好,尽量和房子产权归属和分割问题划清界限,房子是载体,而不是婚姻爱情关系的砝码,别把结婚当成生意,也不要轻易假离婚去想着买房赚钱。
把爱情婚姻关系用房子去承载,而不是用房子去衡量,结婚以前做好规划,总比结婚以后去争夺争吵好。
有房子的人,和没有房子的人,在看待房子这件事上面,立场完全是对立的,而且难以调和。
这种差别就好像开了一辈子出租车的人,和开自己车的人,对于车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买得起房的人,无论首笔资金谁出的,怎么来的,至少代表了这样的人能够调动资源买房。
那些贷款买房的人,虽然不敢跳出去创业,但大部分人会更加努力工作,收入增长幅度也很明显。
而对于没有房子的来说,花费时间在抱怨房价,抱怨生活,抱怨工作,甚至是自我放飞,自暴自弃这样事上面的时间和精力,绝对远远大于前一种人。
反观前一类有房的人,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调查:大学毕业五年,工资仅增长了一倍,但自从买房后,两年时间内收入增长了150%以上,买完房后又想着买车,还想着买好车,这不是收入增长带来的底气优势什么,房子倒成了驱动力。
有了房子的人,不仅有收入增长的驱动力,在感情,工作,生活,经营经商上面的稳定性和发展动能,都远远强于没有房子的人。
先不说房产本身的价值变化,那太功利,就说房产带来的负债和身家形象,有房与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趋势。
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曾经一位个体老板闲聊的时候提出来的,给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有两个人准备和你合伙创业,一个人有100万现金,另一个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产,你觉得和谁合作成功率更高?
这个问题留给屏幕前的各位朋友自行选择思考。或许大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和理由。
腰缠万贯,不如寒舍一间,房子除了给个人和家庭提供居住空间,也是一个家庭的财富门面。
门面,脸面有多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当老板的要买好车,租豪华办公室的终极目的。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和家庭来说,这个门面就是房子,总不可能戴着大金链子租房子,然后生存发展吧?
一个在深圳工作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出行的时候和开车的大叔闲聊,语气中洋溢着对自己在这座城市获得的成就和高收入的得意,开车的大叔礼貌回应,连连附和,让这个年轻人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但是到下车的时候,大叔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欣赏你们这样敢于拼搏的年轻人,才让这个城市有价值有未来,我在深圳有3栋房子收租的,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的房子租给谁去?我们老了,没事也只能开开车,这个城市的未来,还是要靠你们哈,优秀的年轻人越多,我那房子不就越值钱了么?哈哈哈哈哈……”。
得,敢情唠半天,这大叔一句话,就能把这个年轻人的脸面彻底打垮,打工的和房东聊啥呢?
没有房子,到任何城市,任何地方,都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消费,为这样的城市价值进行添砖加瓦。
没有根基和载体的财富积累,谈不上脸面和底气,自我定位很简单,自己就是城市的消费品。
如果在一个城市里面奋斗打拼,连自己的根基都没看准,都把握不住,什么脸面,底气,成就,甚至是人际关系,社会资源,都是眼前浮云,不堪一击吧?
如何承载在一个城市的脸面,底气,人生成就,还有建立自己个人和家庭生存发展的根基。
在中国,在当下,在过去20年里面,在以后可见很长的时间段内,除了房子,还有别的更好选择吗?
所以关于房子,不说价格价值如何,至少也是个人和家庭,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环境中,最基本的生存根基,最靠谱的价值承载空间。
不说在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吧?这才是房子的真相,别被驳杂混乱的言论给带偏了,房地产行业和楼市如何如何,其实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关联很薄弱,房子是自己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只是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为房子真正的意义和房子对于中国个人和家庭的真正价值,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意义的思考和研究。
当然,能看到本人拙作,也是一种缘分,或骂或赞,还请在下面留言区留下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