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疯子近日,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發布。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藝術質量獲得重要提升。中國藝術在總體上實現了健康、蓬勃和多樣發展,並在思想觀念、新主流創作、媒介融合、產業規範等重要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奮創作和生產,在藝術創作與實踐領域取得大量豐富成果,切實實現了作品質量提升,奉獻出不少精品力作。不過,在總結這些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諸多問題的存在,如文藝產品的原創性不足、部分領域的藝術市場培育不充分、“有高原缺高峰”現象依然存在等。報告回顧了2017年中國文藝事業取得的主要成績,概括了發展的總體趨勢。
本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的壹個可喜變化是步入轉型升級期。從21世紀初起步的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走過了十余年的高速發展,經歷了資本的喧嘩與美學的危機,開始有意識地向質量型、集約型階段邁進。在創作方面,新主流電影掘起,電影創作格局更加多元化,類型化意識成熟,產業升級,工業美學水準提升,藝術電影的整體發展境況也逐漸向好,中國電影呈現出壹種“新力量”,展現出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銳意進取姿態。
如同電影產業的轉型升級壹樣,電視藝術領域也開始邁入深度調整期。壹方面,媒介融合的加劇和互聯網文化的無孔不入繼續變更著電視藝術的創作、傳播與接受機制;另壹方面,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紀錄片等各類藝術樣式也呈現出顯著的品質提升。
在造型藝術領域,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成績值得肯定,各類展覽極為豐富,新興的民營美術館等藝術地標層出不窮。老中青藝術家在這壹年裏延續和發展各自的創作。學術研討集中於壹些關鍵性議題,厘清了壹些理論與創作中的困境問題。
在當代創作方面,作為最能體現藝術生態的風向標,藝術展覽的變化直接反映著藝術圈的發展動態,在國油版雕等美術領域、裝置與影像等當代藝術領域和傳統工藝美術領域,各種個展、群展、學術主題展、大師展、手稿展等展覽層出不窮。當代中國的美術創作,壹方面呈現出蓬勃繁榮的局面,另壹方面也處在壹定的困境之中。關於傳統架上繪畫的發展,壹方面是傳統中國畫與古典油畫創作難以有根本突破,另壹方面抽象水墨與寫意油畫作為架上繪畫的當代性表達也遭遇瓶頸。
以綜合媒介與裝置藝術為主要表現的當代藝術領域繼續蓬勃發展,同時也引發極大爭議。當代藝術得益於與前沿媒介和科技的順暢結合,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面貌,各類新媒體、前沿的視覺技術、生物科技融入藝術創作,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展覽與作品成果。全年中藝術展覽“引進來”和“走出去”之間的比例大致為3∶1。美術館引進來的國外藝術家較多,出國辦展的中國藝術家相對較少。
在書法領域,創作、展覽、評獎、教育順暢發展。書法界日益強調回歸書法本體和傳統經典,註重創作者修養與作品內涵提升。書法藝術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在攝影領域,各類攝影活動主題突出,豐富多樣。出現了壹些優秀攝影人才和攝影佳作,攝影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普及;自媒體為圖片創作者帶來了新機遇;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深入發展,紙媒攝影步入3.0時代;出版業回暖,圖片在高端市場有更多機會;攝影人依法維權的意識增強,版權保護愈加受到重視;圖片市場由原來的小眾市場進入大眾海量市場,在網絡時代探索攝影出版與收藏的文化市場生存之道;國際間攝影文化交流頻繁,攝影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攝影理論和攝影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在2017年的中國舞臺上,展演活動和原創作品也頗為豐富。戲劇藝術領域展現出壹定的新氣象。在近年來加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取得了壹些實質性成果。戲曲在這種跨界應用中使得傳統與現代交融、古典與先鋒同面。這種對戲曲資源的自覺挖掘意識,真正體現出戲曲在當代文化中向中心移動的趨勢。
在音樂創作方面,新推出的音樂作品在數量上雖不豐厚,卻表現出重大主題音樂創作成效顯著,交響樂、歌劇、音樂劇創演呈現數量與質量並進的發展態勢,民族歌劇受到極大重視,室內樂創作受到更多關註。
中國舞蹈界在舞臺展演、比賽評獎、創編探索、舞蹈普及方面取得了平衡發展。在面向新時代的發展起點上,舞蹈事業壹方面追求更高水準的藝術創新和專業培養,另壹方面則要在新的發展形勢中進壹步拓展演藝市場。
廣大曲藝工作者緊緊圍繞重要節點、重要歷史事件和國家重大戰略,秉承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優良傳統,堅定文藝輕騎兵的步伐,著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時代新氣象的優秀曲藝作品。越來越多的新曲藝組織和新曲藝群體優秀人才作為生力軍集結力量、整裝待發;多元文化下都市曲藝通過整合資源,根據不同的媒介和觀眾設計產品,推出了不少既符合藝術規律又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優秀作品;曲藝類綜藝節目方興未艾;曲藝小劇場與專業院團協作共贏、協同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2017年雜技藝術平穩發展。全國各地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雜技、魔術賽事和活動,優秀雜技、魔術、雜技劇作品,在繼承、發揚傳統經典的基礎上,技巧、編排、表演和道具設計能力逐步提高,劇目文學性加強。雜技與體育進行跨界融合新嘗試,不斷加深與其他表演藝術的融合。雜技發展也面臨壹定的困境,期待政策和社會的多方支持。
民間文藝在機構建設、搶救與保護、傳承與傳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建設32個特色民間文藝之鄉、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基地等方式,推進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產地保護。
2017年中國文藝評論工作總體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文藝評論工作者捕捉梳理紛繁復雜的文藝生態現實,加強建設評論隊伍與陣地,形成了倡導現實主義、堅持文化自信、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等重要共識。文藝評論工作者深入探討了中國藝術評論本土話語的回歸與重構、媒介融合對文藝評論的多重影響、跨界視野中的藝術理論、文藝評論的時代精神與當代價值、互聯網時代文藝評論的學術寬容與自律等重要命題。
文藝評論在今天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數量的參與主體,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其標準和風格也日趨多元。但同時,網絡文藝評論中魚目混雜,非理性、碎片化、娛樂化、標題黨、話語暴力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報告同時指出,展望未來,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方針政策將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落實,主流文藝創作質量將繼續提高,中國文藝要努力探求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應進壹步回應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藝術受眾的文化素養將普遍提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