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down大家好,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的文化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去梳理和总结。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领域走过的历程,有助于我们继往开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展示当代生活;二是文艺创作的资源配置要以市场为主进而激发活力。
如何认识文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服务社会的功能,这是两个基本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诗》于国于君于家都很有益处。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文艺的价值有个概括,他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说写文章目的是要为时代而抒发,诗歌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无病呻吟。关于中国古代对文艺和诗歌的论述,一直影响着中国文艺的发展。
2014年,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
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党对文艺的价值和作用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改革开放以前,文艺作品要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按照当时的表现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陷入了“千人一面”的格局。改革开放后,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历史任务,提出了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课题。这次大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可以用更加绚丽多彩的笔墨,书写我国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宏伟历史。 在那时还发生了一些故事,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歌曲表达的是王昭君离别故土的心情,引起了听众的很大反响,不过也引起了很多不满,有些人认为这首歌体现了小资情调。当时围绕文艺的发展有很多的争论,包括理论上的争论:是恪守传统还是与时俱进。在1980年前后,围绕朦胧诗曾经展开了很大的讨论,比如,贺敬之的诗是现代诗,他的诗句比较直白,是口语化的表达。这种直白的表达和改革开放之前就有所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文艺有没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改革开放后有很多的文章是探讨这个问题的。当时许多学者提出,文学的价值是研究人,而人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人往往都是善和恶、美与丑融为一体的,很难对人进行概念性内容解释。还有文艺要靠形象思维,文艺的特点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具体的人和事。文学表达的形象是大于理念的。并且艺术家应该追求先进世界观和艺术表现的统一,就是说艺术工作者也要注意自身的修炼。在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争论所产生的丰硕成果一直滋养着今天的文艺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光是文学,其他艺术门类也是成果斐然,比如,美术界的伤痕美学也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还有表现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1979年,蒋子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以都市为背景,反应的是国企改革的历程,讲述了某重型电机厂生产线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的故事。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扭转了厂子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的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大家渴望雷厉风行式英雄的社会心理,所以,这篇小说被称之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1980年这本小说被改编成同名连续剧,由著名演员李默然来主演。
在那个时期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新星》,讲述在文革结束后的古陵县,新任县委书记李向南在政府内部开展改革,使古陵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播出后也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首先它适应了时代需求,所表达的改革愿望也适应了当时的呼声。
另一类现实题材剧是反应都市生活的。九十年代后,文艺界出现一批反应都市现代生活的电视剧、电影,比如,《渴望》,它反映当下社会里的亲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更多地走向商业化,也出现了一批好电影,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这些电影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在2017年,有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它和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体现了当代的需求,反映了现实。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展示国家形象的电影,比如,《战狼》《红海行动》等,这些电影展示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简单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就电影来讲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到奥斯卡,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收获颇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电影有17部;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各类电影有18部;柏林电影节获奖最多,达到40部;奥斯卡华人获奖达到了11部,包括提名。 除了电影还有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作品等,都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艺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当前来讲,文艺作品不仅要有娱乐功能,更要有社会担当。还有当前的文艺产品还存在着题材失衡的问题,我们叫它“三多三少”:“三多”是宫廷题材多、娱乐题材多、玄幻题材多;“三少”是反应民生题材少、反应重大社会问题题材少、反应少数民族题材少。
我们统计过全国各卫视黄金档电视剧的题材,排在第一的是抗战片,第二是言情片,第三是武侠片,第四是现代军事片,第五是革命领袖人物传记片,真正能够反应当代民生重大问题题材的相当少,其实这些都是文艺创作中需要关注的。就如何解决题材不平衡的问题,我讲几点。第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和促进文艺繁荣需要形成合力。就文化生产单位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就表现英雄人物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表现英雄人物的真实性。比如,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既有改革的坚毅品格,同时也有很多短板,比如,性子急。正因为李达康身上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使他和观众之间缩小了距离,产生了共鸣,我们不能让英雄人物和常人的生活割据。
第二,把握大众的关注点和社会的敏感点。《我不是药神》之所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关注了民生当中的话题。
第三,文艺创作要注意寓教于乐。艺术要体现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的体现是让人们自觉接受,而不是呆板严肃地说教。
第四,文艺创作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它对艺术家、文化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深入生活,长期关注某个领域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的敏感点。
对观众来讲,全面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当代社会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是正确认识历史;二是正确看待国际艺术交流。我们往往有一种看法,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消极的东西比积极的东西多,其实不然。
对文艺管理部门来讲,如何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比如,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伤害民族情感,破坏民族团结,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内容,要坚决抵制。
当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审核标准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做相应的调整。不过这些调整要慎重,尽可能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来修改和调整,同时修改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向相关的文化企业做充分的说明,还应该依法向社会公布,这样我们的审查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