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鑫予2019春晚,由郝建主演的小品《占位子》,教育主题非常鲜明,观众在笑声中受到了启迪。
小品《占位子》,透过家长到教室给孩子挣得一个好位子,折射出现实而又深刻的教育话题。
郝建走进教室,看到4个家长为争个好位子正在叠罗汉,可见家长为了孩子,真是放下身段丢掉尊严拼尽全力了。
郝建满嘴忽悠其他家长,终于拿下好位子。可就在得意之时,突然,发现自己走错班级了。一家长责怪:你这爹怎么当的啊!孩子在哪个班都不知道,这是二年级1班。郝建回应:1班我知道,我是不知道他已经上三年级了。
最后明旨,以老师口吻发声:孩子几年级了都不知道,还在那抢座。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孩子就好了吗?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是啊,中国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可谓用尽心思,绞尽脑汁。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考上个好大学,为了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总之,为了孩子有个锦绣前程,家长目标明确,倾其所有,不遗余力。
然而,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有没有疑问,价值几何?我们做家长的认真思考过吗?
为了孩子的一个座位,竟如此费尽心思,甚至大动干戈,到底是为了什么?退一步说,即使通过各种手段,利用一切关系,为孩子弄得类似好座位,可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如果孩子自己不需要,或者说不适合孩子的自身需要,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那么,这个“座位”还值得一争吗?现实中,很多家长给孩子什么都安排妥当,尤其是物质满足,殊不知家长所做的一切,对孩子不但无益,有时反而有害。
小品结尾,郝建幡然醒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称职的父亲,现在想一想,劲都使歪了,座位我不抢了,早点回去陪孩子!
“早点回去陪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中国家长都能做到经常不断地陪孩子,那么,今天的教育就不会尴尬而又艰难,孩子的成长一定快速而又正向。如果孩子健康成长,校园欺凌、社会悲剧可能就大为减少。
刚刚,2019年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只剩两天,大连一小区一5岁女童从21楼坠下身亡。孩子是从21楼爬窗坠下的,其原因是父母均不在家。这样的家庭悲剧绝非偶然,孩子连看护都没有,更不要说陪伴了。
这是显性的悲剧。中国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丢下孩子,交由老人看管,这种隔代看护,教育严重缺失。没有父母陪伴,孩子缺少安全感,从而滋生心理问题,这是隐性的悲剧,存在极大的隐患,可我们的家长浑然不知,或者说心里明白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追溯原因,不难发现。毕节4兄妹的自杀,并非源于贫困。后来了解得知,他们家里有三千多元的存折,一千多斤玉米,二十几斤腊肉,住着两层楼房……物质条件不菲,几近丰衣足食,为何会走向死亡?原来父母常年在外,顾不上孩子。孩子因为缺少了父母陪伴而亲情缺失,这才是最致命的。可以这样说,毕节4兄妹的父母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不归路。
中国农民为城市发展,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家长远离孩子,孩子没有了家的感觉。孩子没有家,犹如漂浮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望不到海岸,看不到希望。
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是教育的一个平台,学校只是孩子聚集的一个场所。学校是众多教育中的“之一”,而不是“唯一”,教育,除了学校,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没有家长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削减了老师教育的力量。
最近几年,为了学生“减负”,出现了“三点半现象”。下午放学那么早,孩子过早地离开了校园,既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又没有家长的监管,孩子不出问题才怪呢。
不考虑国情,胡乱套用西方教育,加之一些所谓的专家胡言乱语,无限放大“赏识教育”,导致今天的教育丢了“戒尺”。没有惩戒,学生对教育就没有了敬畏,自然学校和老师被置于尴尬境地。再加上有些家长的胡搅蛮缠,学校教育如履薄冰。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给了孩子适合的东西了吗?没有。孩子的成长,除了识字读书增长知识,除了升学考试,还有更重要的教育——成长,健康成长。今天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行走,健康吗?如果孩子的成长不健康,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教育不能搞单打一,教育是综合工程,学校在这项工程中,自然责任重大。然而,家长是孩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父母是孩子行走时不可或缺的陪伴者,家长不要把教育的重担都推给学校,因为家长的陪伴和教育,有些是学校和老师无法替代的。(2019年2月6日星期三春节随笔)
徽梦文化传媒是面向全国微信用户的新媒体平台,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文化软实力。欢迎大家长期提供文学作品、教育随笔、读书心得、家庭教育感悟等各类原创稿件,稿费按照稿件发表一周之内赞赏金之百分之八十以微信红包形式支付,其余部分用于支持徽梦文化传媒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