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官场震荡原标题:【中华艺术宫 导赏】油画、版画、漫画,听馆长分享海派艺术的多元与包容
海派艺术多元流变,融汇中西,经过数代艺术家的探索与努力,最终成为蔚为壮观的中华美术盛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作为上海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海派艺术作品,其中更有大量名家精品。
2022年6月10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带来“云端探秘,宫中寻宝——中华艺术宫海派精品导赏”,陈馆长不仅深度为观众解读艺术作品的技法,更在导赏中介绍了海派艺术的特点与对近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翔馆长介绍,吴冠中先生与上海渊源颇深,也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感情深厚,分别在2005年、2008年、2009年三次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近百幅作品,让我馆成为了收藏吴冠中作品最丰富、最完整的艺术机构。
吴冠中先生一直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将绘画的个性特色与民族特色相融合,继而用时代特色来呈现。并且他一直希望借作品,实践“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将探索成果与观众分享。
陈翔馆长认为,虽然中国人接触油画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我们的民族特色应该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独到地位,而吴冠中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的作品被誉为最能体现中国审美的抽象主义绘画,充满了东方的诗意。
以油画《长江山城》为例,吴冠中先生将油画的写实性与中国画的写意的结合,用鳞次栉比的抽象几何色块去呈现具体的民居,这正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画面中的江南民居是吴冠中先生的重要绘画对象之一,他时常以此物象表现中国特色,画面以形态各异、浓淡不同的色块表现江边鳞次栉比的民居,绵延交错的色块形成错综交织的视觉感受,表达出“参差错落”的色彩之美。
著名版画艺术家杨可扬的《鲁迅故乡行》系列有五幅作品,它们高度概括,运用色块的变化营造诗意之感,装饰性极强。
作为新兴木刻版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可扬一生都遵循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艺术指导,坚持“木刻要为现实生活与斗争服务”的艺术主张。虽然杨可扬从未得到鲁迅先生当面的指导,但丝毫不减他对鲁迅的崇拜和仰慕。1986年,杨可扬到鲁迅的故乡——绍兴游玩,一路记录下所见景物,并创作了“鲁迅故乡行系列版画”,以表他对鲁迅的怀念。
陈翔馆长介绍,版画常常以小见大,有特殊的装饰感,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早年经常用版画作品来做藏书票。正是艺术与生活的巧妙结合,让鲁迅当年对版画十分重视,最终号召一批热血青年在上海开展“新兴木刻运动”。作为新兴版画的发源地,上海为中国的版画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毛从军记》是艺术家张乐平先生脍炙人口的连环漫画,也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张乐平生前将《三毛从军记》连环漫画全部原稿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现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珍贵馆藏。
三毛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张乐平另一部作品《三毛流浪记》中,这一时期的三毛漫画作品从儿童的视角来表现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乐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打破了社会的安定生活,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演变为一个心系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现在《三毛从军记》里。
陈翔馆长表示,从广义上来说,“海派”也包括漫画、木刻、插画等一系列实用美术,这些作品充分融入了艺术家对当时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海派艺术的繁荣与当时上海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而海派艺术的重要特点就是与生活、时代、百姓都十分贴近,张乐平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通过作品针砭时弊,反映现实,陈翔馆长认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漫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它们对生活的刻画与对观众的感召力不容忽视。
靳尚谊,当代油画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靳尚谊先生不仅是一位坚持在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创作上探索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在“人的主题”这个时代命题上做出独特回答的艺术家。
《黄宾虹》是其肖像绘画的系列的重要作品之一,他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达人的心灵世界。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更多注重对于人物神态的描写,画作中的黄宾虹充满了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的坚毅。
在陈翔馆长看来,油画家呈现人物外形并非难事,但如何画出自身的特点,画出人物神情则是两件有挑战性的事情。
中国油画代表人物罗工柳的这幅《老人与陶器》就是一幅非常传神的作品,画家吸收了西方油画的优点,揉进自己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风格。
罗工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被人们赞誉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这幅作品用朴实的手法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位老人,他手握瓷器,非常具有年代的记忆。
《毛主席的——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由陈逸飞与徐纯中合作完成,是当年知名的宣传画。
作品以发生于1969年黑龙江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知青金训华为抢救被洪水冲走的电线杆不幸牺牲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创作。作品中,四周滔滔洪水衬托了金训华大无畏的崇高形象,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处理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当时,《解放日报》美术组召集陈逸飞和徐纯中,连夜赶制了这张宣传金训华事迹的水粉画,并于刊登后得到了各方面的热烈反响,作为美术界的“样板画”广为传播。后于70年代绘成油画用于宣传。
陈逸飞不拘泥于题材的写实性,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浪漫元素,因为英雄主义精神仅靠人物形象是无法完全表现的,于是陈逸飞在构图、色彩、动作、表情都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呈现的作品对观众产生极强冲击力,这也是艺术作品的感召力。
邱瑞敏夫妇是上海十分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向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捐赠了一大批重要作品,供我馆研究展览和学习。
陈翔馆长介绍,上海是一座重要的美术城市,从海派开始,艺术脉络从未中断,所以上海美术馆也一直将收藏研究上海本地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目标之一。
邱瑞敏的《雕塑者》描绘了女雕塑家正在艺术创作的一个瞬间,画面中这位女雕塑家便是画家的妻子,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吴慧明女士。画中背景是她曾塑造的雕塑形象,其中最大的一张面孔为妻子为爱女所塑的作品《可可》。《雕塑者》是邱瑞敏较早期的作品,以独特的构思将妻女“同框”,展现出扎实的写实功力。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现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素描、速写、连环画、摄影艺术、民间艺术等共计22个门类、1.8万件藏品。
藏品体系特点鲜明,以海派绘画为核心,以全球重要华人艺术家个人作品、重要艺术现象、艺术活动等为单元,构筑新时代文化自信,全面汇集和反映了19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所有来馆观众,包括同行者中的每一位且不论年龄,都必须持有绿色“随申码”及72小时内(从采样时间起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经在线预约后,方可进馆参观。
根据政府部门对场馆的防疫要求,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是一项必须要求,因此仅持有24小时内核酸采样证明的观众将谢绝入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