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专家电视剧说到《清明上河图》大家都不陌生,它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宋张择端卷、明仇英(款)卷和清宫廷画家陈枚等5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三件同名作品都是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风俗画长卷,描绘了不同时空、地域之下的民俗风情,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绘画主题和社会功用。
宋本是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的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作者为了劝诫徽宗而作,表现的是徽宗初年喧闹的商肆和百病丛生的社会现象,颇有悲天悯人之感。
明本是仇英所作,不同于张择端,他表现的不是宋都开封而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江南苏州,相同的是他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气势雄伟。该画的人物超过2000个。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此本是作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绘,内容超越了清明节的季节限制,表现了明末繁华的商业和娱乐活动,为的是展现是社会的清明,所以画面整体显现出浮华和明丽之感。
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1736年(乾隆元年)合作画成。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用色较为简明,用法颇具特色,润在天水,浓在林木,重在山石,红在檐柱,鲜在佳丽,明在人物,艳在春色,稳在建筑,这是清官院体高头大卷人物画风的基本特性。此本是为了诠释乾隆皇帝的统治意志而画,构筑了一个充满繁荣和秩序的理想社会,精心渲染了乾隆初年的政治清明,多有端严精到的意味。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当代文化创意与非物质文化结合的版本——汴绣版《清明上河图》。
汴绣版本的作者是王素花,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的一户农村家庭,母亲和姥姥是当地有名的宋绣大家。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王素花踏进了开封汴绣厂,从最底层的员工,一路打拼,成为了汴绣厂厂长。
1958年,受河南省委、省政府委托,王素花带领绣工团队依照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绣制出我国首幅汴绣《清明上河图》,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为了绣好图中的牲畜,王素花到乡下实地观察毛驴、耕牛、骆驼等形态和毛色;为了绣好图中的船绳,王素花也到黄河岸边仔细观察船工如何盘放船绳。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王素花和绣工团队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
首幅《清明上河图》汴绣作品被毛主席高度评价,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2008年,汴绣选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津贴。
目前另一幅由王素花带领团队所制的《清明上河图》汴绣作品正于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二楼进行展出,欢迎大家前来观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