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觉醒任务画由心生,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往往缘心而起,特别是油画艺术,对色彩表达,光线把握,语言构建无一不与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高度契合。四川知名画家杜平的油画作品,如同每个人特有的音色,独特而自我,有着独一无二的辨识度。特别是在借鉴法国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乔治修拉的“点彩”技法,杜平大胆独创“圆圈笔触”的绘画技法,那无数色彩斑斓的圆圈,是他哲意沉思的心印;那灿若星辰的画面,更是他艺术灵魂的恣意律动。
美术有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即造型之形。“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言相比,它有着更强的感染力。杜平的油画作品艺术语言是独特的,他对点、线、面、形、体、空间、光、色、材质和肌理等的处理,在承继油画传统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新面貌。他的作品总让人充满幻想,充满浪漫。画面中流畅自如的圆形曲线,让作品中的景物不再是眼中所见的现实景物,更多的是现实景物中的意象。另外,他对造型与光影的处理极为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而让作品的视觉张力在光线的流动中充分绽放。
在造型上,相比“具象”杜平似乎更崇尚“意象”。具象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要素上表现得非常明确,但意象的作品则不然。杜平油画作品总是试图用“圆圈笔触”表现一种感性美。圆形笔触会让一切的静物产生动感,而以动感表现静物,每个局部都要做到缜密入微。在他的画面中,一切景物似乎没有了边界或轮廓的明确界定,然而,他画面中的造型却是通过光影、明暗、色彩的对比来形成的,这种新画法让他的作品更具“有意味形式”的余韵。
“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是英国美术学家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这个命题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和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要素所构成的纯关系。观杜平的油画作品,可见他对“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思考是深入至哲学维度的。他认为人们把世界抽象为物质和意识,或者抽象为信息和能量,皆为二元,但是他却把其心中的艺术世界本质抽象为一元的运动。所以,他在《花儿系列》作品中,特别注重一种有节奏的“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律动”是超越感知的,如印象派作品中光、色等的感性印象形象,在完整性的形象中走向模糊,走向多义,走向非完整性,但却能让人总是记忆犹新。
在创作题材的上,杜平并不回避对世界经典名画进行二次创作,在诠释角度看,他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再转译,观众可以通过他的二度创作对经典名作进行新的解读,同时,他想借助名画的“超级品牌”,实现作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繁殖。如《花儿系列》中库因芝的《乌克兰的傍晚》、瓦西里耶夫的《在克里米亚山上》、迪普雷的《池塘边的栎树》、米尼尔的《饮马》、莫奈的《夏伊的石子路》、特罗容的《风雨将至》、于埃的《榆树林》,荷兰的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大道》《农舍旁的森林风景》、雷斯达尔的《麦田》、伦勃朗的《风景与石桥》等等,“圆圈笔触”让这些名画在他的二度创作中带有强烈的印记。他的运笔率意、繁复精练,造型活泼、生动鲜活,用色细致入微,和谐圆浑,画面若不经意,实则经意至极,也是画家试图通过这些经典的“超级品牌”吸引人们共同关注当下、反思当下的“艺术用心”、“艺术匠心”。
艺术一旦升华成哲学思考,则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画家杜平的艺术创作,无论是“艺术语言”还是题材选择,他都勇于惯于使之进入哲意的沉思,无论是对艺术真谛的探索还是艺术本质的追寻,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未来可期,我们将拭目以待画家杜平以其独创的“圆圈笔触”挥洒创造、呈现演绎出更多的佳作。
杜平,自由艺术家,1970年7月出生,现居成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画院油画院院聘画家、当代青年艺术家微信评选首届“青年百杰”。
1.自创圆圈笔触画法。参见《影响力艺术家杜平》发表于《艺术印象》杂志2021.02-03/NO.38
2.对艺术的定义得到业界认可,2018年,通过《回到艺术本身》一文对艺术进行了定义,文章收入《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文集》。
2. 2010年提出文化财富本质的学术概念得到学界认可。2010年通过《企业文化的财富本质》一文,提出了文化财富本质的学术概念,发表于《企业文化》期刊号20099,收录入百度学术。
2015年参加《四川省、成都军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四川省美术馆,成都;
2017年参加“江山如此多娇·激浊扬清谱新篇” 首届当代书画作品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2017年参加此岸•彼岸——当代青年艺术展,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津;
2017年参加美国职业艺术家联盟年展在线雅昌艺术家联展,水立方展览中心,北京;
2018年学术论文《回到艺术本身》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2019年参加徐悲鸿画院油画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油画展;北京,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