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贝莉当教育开始内卷,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接踵而来。家长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时间,然而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知识与技能,反而亲自关系越来越远,甚至家庭破裂。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不同的家庭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数据对比,家长在跟孩子的相处中,主要可以分为:溺爱型、专制型、冷漠型、粗暴型和朋友型几类,也有不少家长是一到两种亲子类型的混合体。
例如:过度的宠爱孩子,离开家庭后是怎样的呢?我们之前就接到过一名字案例,16岁的孩子离开家庭后根本无法独立生活,衣服袜子不会洗,餐具用一次性的,住校期间衣服袜子都攒起来,放假带回家给父母洗,甚至穿一次直接扔掉。以至于被同学们说是智障,侮辱伤害,后来抑郁,自我怀疑甚至想要轻生。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这种相处模式下的子女,会变得依赖、不抗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无序、无法承担责任、容易大吵大闹、孤僻。在将来恋爱、结婚后,也会出现很多异常,比如对方不答应自己的要求就自残等。尤其生育之后,还曾经出现离家出走逃避责任的状况。
例如:王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安排女儿悦悦一天的行程,周末悦悦也睡不成懒觉,有6个培训班等着她。面对妈妈的专制,上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变得叛逆起来:妈妈越不让干什么,她偏偏干什么。不仅画浓妆、穿名牌,还和一个初中生谈起了恋爱。悦悦还经常对爸爸念叨:“给我换个妈妈吧。”
对于王女士来说,她是非常看重孩子与家庭的,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教育好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总是想要控制孩子生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应该要听家长的安排,所以她经常对孩子大发雷霆,让孩子无条件的顺从她的安排,但是结果孩子只会跟她对着干。
这种情况,我们作为家长要明白虽然我们生下了孩子,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维想法。强制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服从、依赖、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要么反抗,跟父母进行决裂,走向极端。
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自己过分强烈的控制欲,克服“厌恶丧失心理”(讨厌丧失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从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例如:作为父母,不正确的传统思想是最难改变的。前段时间我们接到一个案例,孩子心理严重抑郁,自闭,爸爸从外地回来感觉不对后,找我们寻求帮助。静静今年10岁了,上五年级,几乎没有跟父母有沟通过,平常只有妈妈陪着静静在家,但是妈妈对静静毫无关爱,忽视孩子的需求。
当我们老师让他们独处时,两个人简直就是陌生人,特别不舒服。直到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不喜欢我,为什么要生下我?”因为亲子关系不好,静静也越来越自闭,也不会人际交往,更没有朋友,变得敏感孤僻。
其实对于谢女士来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有了静静之后复制了当面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心中不像个母亲,不关心孩子,更像是陌生人。对于谢女士的教育方式,我们进行了纠正与引导。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好转。
例如:上小学二年级的秀秀是一个过分乖巧的女孩,在家里,没有妈妈的允许,她不敢随便出门;在餐桌上,看到好吃的菜,也要看妈妈的脸色才敢吃;放学后,如果老师拖堂,她会因害怕无法按时回家而焦虑不安……
一次,秀秀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把她拖进了小屋,从下午四点一直教训她到晚上八点,第三天秀秀的屁股还不敢坐凳子。妈妈还曾经对秀秀说,“这一辈子最倒霉的事就是生了你”。
对于秀秀妈妈这种类型的家长,缺少平等思维观念,觉得棍棒下面出孝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会累计孩子心中的怒气,从而爆发出来,跟父母结仇,或者变得自卑、自闭、自责等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想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学会用无私的爱来接纳孩子、肯定孩子,允许孩子不完美,宽容孩子的错误。
例如:张女士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当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她都会征求女儿的意见。即使女儿的意见很幼稚,很不现实张女士也从未有过否定过孩子,而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让女儿提出意见,让女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张女士说:“赢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方法,最简单、最管用的就是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做朋友”
没有绝对完美的亲子相处模式,但在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方面,这种朋友式的相处模式是最合适的。很多家长表示自己明白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总是做不到,这可能与家长本身成长过程的家庭模式有关。
清心渡心理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的叛逆、调皮还是好的,但如果太出格,那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不是真正的民主了。不过,家长不能将之归罪于对孩子的民主管理,因为民主不是不管,民主的本身是包含管理的,不能把民主和娇惯孩子搅和在一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