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是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0 8:11:47 | 【字体:小 大】 |
孙红雷恋曲1980很多日子前,我就和老师们一起在想,这个端午应该怎么过。我想这是一个难得的传统文化渗透的好机会,讲讲端午的来历,包包粽子,给孩子们做点绒线……我们也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一起讨论怎么过这个端午……
家长们对端午、对粽子、对绒线、对雄黄酒、对用香蒲和艾草熬水给宝宝们洗澡的事情,普遍的不是很赞成。认为都是老掉牙了,土得掉渣了……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一批20到30的家长们,怎么会如此的偏离主流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经过长期的演化,地方不同,风俗多有差异。儿媳的端午,不是婆婆的端午;婆家的端午,不是娘家的端午。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是由女人操持家庭事务的乡下,婆媳的意见不一样,很多的“俗”也就免了。剩下的大概共同的,就是吃粽子和扣绒线了。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带来的人口的迁徙,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生活的面貌,也改变这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过有一点大家都赞同的——不管是什么节,一顿丰盛的大餐的需要的。虽然我现在还是很想念我小时把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的那一份快乐。
这些年轻的家长的服饰,包括给孩子买的服装,普遍的是欧美风、日系和韩系。衣服、饰品的花纹,也是字母或者是我看不懂的英语的句子。潮流和时尚,成为了这些年轻的家长的主流。这种审美的需求,是包含这她们对未来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的。传统和现代、“土”和“洋”在这一刻的交汇,我突然的有些难过。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幼儿园的孩子传达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第一自信;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的情感纽带。会不会有一天,粽子也不吃了,绒线也不扣了,端午会不会再不会被提及?一个让我们猝不及防的“圣诞节”会搅动整个社会的疲于奔命?
这似乎是根植在我们骨子里的一种奇怪的文化。比如我们招待客人,一个家庭的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客人肯定比不上自己的家人的重要,但是我们会出于“礼貌待客”的传统,无论是态度还是言语,都会表现的比对待自己的家人更亲切。——当然,如果有其他的目的,另当别论。我们在家会对自己的伴侣随意指使,但是我们对外人,很多的时候会婉言,这应该和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文化传统有关。还有很多的这样的例子,“亲外贱内”,似乎也成为了我们的传统。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家长们,更把过圣诞节当着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方式,而把过端午,觉得是老套和过时。
我并不知道更远的地方的人们是不是也是和我接触的家长们一样的想法,是不是也和我现在面临着一样的本来不需要思考却又不能不思考怎么过端午的问题。我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两件事,一个是这几天沸沸扬扬的教材的插图问题,一个是2022年首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笔试在24个国家的59个考点举办,整个的让我和我幼儿园的孩子这个端午变得不同了起来。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