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倾城展容颜日本年轻人“远离房子”“远离汽车”“远离高档品牌”很多人感叹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变得消极,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诞生于欧美的“Z世代”这个词,最近在日本也经常被使用。“Z世代”是指1996年~2012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相当于现在11岁~27岁的一代。
没有体验过经济繁荣,也不追求“在好公司工作到退休”“结婚生子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这种过去的幸福形式的年轻人的消费行为,现状如何呢?
据SMBC消费者金融以20~29岁男女为对象实施的“关于20多岁的金钱感觉的意识调查2023”显示,20多岁的人每月可以自由使用的钱“1万日元以下”的人最多,占26.8%。
其次是“4万日元以上~5万日元以下”的占20.5%,“2万日元以上~3万日元以下”的占14.6%,“1万日元以上~2万日元以下”的占13.8%,平均为3万8628日元。粮食价格、居住费用、水电费等生活固定费用不断上涨,为了维持生活而竭尽全力,即使想消费,也没有支出的富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该调查中还询问了现在的储蓄金额,“50万日元以下”的人44.7%是最多的,完全没有存款的“0日元”有17.5%,这一点也引人注目。
如果没有存款,就无法准备购房时的首付款,也很难买车。想要开始兴趣爱好,想要开始什么新事物,如果没有开始的启动资金,是无法迈出一步的。因为没有做好紧急支出的准备,没有钱的现状,难免会产生莫名的不安。
过去曾有过消费能带来幸福的时代,但那是只有有钱才能实现的。最近,通过购买快速时尚、廉价智能手机等廉价商品来控制支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与泡沫经济时代的疯狂消费完全相反,是值得注意的市场环境。
顺带一提,根据SMBC消费者金融在2022年以15~19岁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关于十几岁的金钱感觉的意识调查2022”(2022年8月25日),大学生等每月的花销平均2万3645日元。
比如住在老家,把打工的钱全部拿来当零花钱的大学生,就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金钱,社会人当中有不少人认为“学生时代的钱使用比较自由”。
在泡沫经济时期,人们对高档品牌的追求非常强烈,高尔夫球、滑雪等休闲娱乐受到强烈鼓励,对于上司的推荐,很多人都会乖乖地“答应”并消费。
上司拥有“被统一化的幸福”的例子就在身边,和他们一样消费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也是得到他们青睐的手段(得到青睐就能接近升迁)。于是,有一段时期,人们都想通过拥有“虽然不需要,但能使生活变得富裕的物品”来获得社会地位,于是纷纷消费。
前面提到的“想消费也消费不了”的现状,加上原本就不认为“统一化的幸福”是幸福的人增加了。因此,在对“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进行消费的时候,“理由”和“根据”是必要的。
“为什么(生活很苦,想买的东西也买不到的情况下,劝你的上司的生活水平看起来也绝对不富裕,不能作为目标,但为了面子)非要买不想买的东西呢?”
最近,年轻人“远离房子”“远离汽车”“远离高级品牌”等,对于消费的消极意识被嘲笑为“年轻人远离00”,但极端地说,无论哪一种消费都是免费的话,只要能维持免费消费,应该不会有人拒绝吧。也就是说,年轻人并不是拒绝这样的“物品”和“消费行为”,而是在考虑自己的生活和收入等因素后,做出“没有必要”“不能购买”的判断(不采取消费行为)。
或许也有一种看法是,因为钱不够,所以无法追求“统一化的幸福”,就像“酸葡萄”一样,作为一种自我防卫,不承认那是幸福。或者,因为无法触及“统一化的幸福”,所以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现幸福。不管怎么说,产生“与其因为不必要的消费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穷困,不如不消费”的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
网络带来的信息量的扩大,意味着想要的东西增加了。对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遇到能满足潜在欲望的东西的机会增加了,但钱却不宽裕。
比起通过购物获得的幸福感,年轻人更重视效用社交网络上的帖子越多,就意味着可再现性越高。换句话说,无论谁做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如前所述,年轻人存在钱不够的状况。如果知道消费看起来有魅力的东西的结果,就能回避自己的消费,反而能特意探究自己想消费的东西。
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具有“疑似体验”的功能。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像youtube一样简单地编辑视频并发布到网上,随着TikTok的兴起,视频发布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视频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文字和照片。
更何况网络热潮的周期很快。因为大家都在做,所以即使做了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在热潮过后再做,就会产生“事到如今”的感觉。当然,只要不上网就可以了,网上可以是自己的消费记录,可以代替相册,可以是提高自我肯定感的东西。如果不在网上发布信息(不可视化),消费就等同于“没做”。也就是说,“为了他人而消费”的消费文化根深蒂固。
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持有这样的价值观:利用订阅或免费增值服务,不购买必要的物品就能达到目的。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比起购买物品本身所获得的幸福感,他们更重视购买物品所获得的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