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命美瞳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全色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约330千米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据测算,图中最大撞击坑的直径约620米。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 今年4月1日至5月15日,将向全世界征集观测项目建议,7月20日公布评审结果,8月开始安排FAST观测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介绍,FAST综合性能全球领先,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可以重现宇宙不同时期的图像,探测信号最弱的脉冲星,不断扩展观测样本的数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团队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最新完成的这项鸟类迁徙研究重要成果论文,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全面结合遥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多种新型研究手段,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分析,从行为、进化、遗传、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阐明北极鸟类迁徙路线过去形成历史、当前维持机制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发现鸟类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基因,展现学科交叉型的创新性研究在迁徙鸟类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专家姜杰院士日前介绍,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需要长征系列火箭首次进行组合式发射。
其中长征 五号B运载 火箭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发射货运飞船,长征二 号F运载火箭 将通过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到 空间站。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或将超过40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多型长征系列火箭联手共同开启的空间站建设任务。这将是我国航天历史上首次呈现多型长征火箭执行同一任务的情况。
位于浙江的之江实验室3月4日发布消息,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封面发表之江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最新研究: 马里亚纳海沟的自驱动软体机器人。 该研究团队率先实现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2019年12月,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海试影像记录显示,在10900米海深处,该机器人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该软体机器人在南海3224米海深处成功实现自主游动。
中外古生物学家携手合作,发现并确认四川省昭觉县三比罗嘎恐龙足迹点二号点为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足迹至少有933个。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期刊《地学前缘》上。
该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博士生王妙言,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研究馆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马丁·洛克利教授、德国足迹学者亨德里克·克莱因等共同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