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龙1月3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寒风中聚集了上万名影迷,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拉着行李箱,直接从机场赶来。
哀乐低回,追悼会现场的签名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影迷们的思念:“一位纯粹纯美的艺术家”、“一生高尚”、“孙老,一路走好!”
遗体告别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孙道临的夫人——82岁的越剧名宿王文娟老人,坚持站着,与前来吊唁的影迷一一握手,“你们不要让我坐,道临会不高兴的,他最看重的就是观众。”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轻轻感叹,“今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2007年12月28日,一直因老年病痛住在上海华东医院的孙道临突发心脏病,生命如电波般戛然而止。10天前,他刚刚度过86岁的生日。
消息传出,影迷们纷纷在各大网站深情留言。一位影迷说,“我们悲痛,弥足珍贵的老艺术家又走了一位。”
“从某种意义说,孙道临所代表的时代,是中国电影从草创到成熟的重要时期”,上海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一个电影时代正在离我们而去。”
孙道临出生于书香门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一手好书法,会唱歌,擅钢琴,多才多艺。在燕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逐渐走上电影的道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孙道临参与了《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日出》、《茶花女》、《早春二月》等100多部舞台剧、影视剧的演出,塑造出了李侠、萧涧秋、觉新等一系列经典银幕形象。
“在强调阶级斗争的电影氛围下,革命者的形象往往被简单理解为粗犷,孙道临以他的儒雅,赋予了革命者特别的气质,为当时的中国电影带进了清新的空气。”毛时安评论道。
银幕下,他更是凭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赢得了无数的尊重。
80岁高龄时,孙道临执导了电影《詹天佑》。“为什么到了晚年,他还坚持在很困难的情况下筹拍《詹天佑》,就是为了表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毛时安认为,这一代艺术家,一直将艺术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这是他们赢得广泛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文娟曾说,“道临说,我拍影片观众不喜欢,报酬再高也不接。”为此,孙老拒绝了不少拍片邀请,老两口在旧式公寓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任仲伦眼中,“孙老虽然不富裕,但他得到了一个电影演员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观众的拥戴。”
“像孙道临那样完美的明星,现在几乎没有了。”一位网友的感叹,表达了对现在一些“明星演员”的遗憾。孙道临的猝然辞世,也引起了很多人对现在娱乐圈里喧嚣和浮躁之风的反思。
毛时安说,“作为艺术家,首先是做人。把‘人’字端端正正写好,才能做一名堂堂正正光彩夺目的艺术家。孙老就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
对待每一个角色,孙道临总怀着敬畏之心。“每一个作品完成,他都会写长长的角色体会。他们这一代人真正把创作当作神圣的事情对待。过去赵丹也是这样,要演鲁迅,留了几年的胡子体会角色。”任仲伦说。
身边的人几乎都记得,孙老卧病期间,忘事忘得厉害,很多人都不认识,但却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曾在哪一年、哪一部影片中扮演过哪一个人物形象。
“看看现在,‘飞行演员’在各个剧组到处窜,那么多人热衷于炒作隐私,却不肯花一点时间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珍惜自己塑造的角色,‘无知无畏’的演员太多了。”任仲伦的话里,流露着一丝失望。
“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仲伦认为,这些财富,首先是老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信仰,“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周年。我们需要加快培养一批真正能为电影事业奉献、为观众认同的中坚力量,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延续辉煌。” (记者 曹玲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