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为什么要看艺术电影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 14:19:45 | 【字体:小 大】 |
名门贵媳当《百鸟朝凤》与《美国队长》在影院上映档期上狭路相逢所遭到的冷遇,当年过六旬的电影投资人悲情的一跪,艺术电影的窘境与出路成为凸显问题,摆在众人面前。在我们为其寻找出路之前,是否想过,生活中是否需要艺术电影,为什么要去影院看艺术电影?如果说商业电影像啤酒,就着家常便饭即可自由畅饮,那么艺术电影就应该是红酒,要端坐桌旁细心品味,才能感受其中韵味。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至今已超过120年,在最初的30多年里,一直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呈现,2012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以怀旧复古的方式讲述了一位默片时代的明星在有声电影兴起之后地位的落魄,那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电影是向默片时代的完美致敬。
《百鸟朝凤》也是一部向过去致敬的电影,一个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在时代潮流中的衰落,因其价值,衰落就显得悲壮而无奈,而在时代的潮流和演进下,一切的衰落又是必然的。电影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一对师徒的传与承,几个唢呐从业者的个人经历,乡村生活的民俗变迁。导演用细腻而质朴的画面,展现出两代唢呐匠人对这门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师徒之间的真挚情感。就是在这平淡中涌出的情感却能深深的打动人,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现擦眼泪的并不止我一人,当然不能说催人泪下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但至少说明是电影传达出了真挚的情感。
任何艺术都是情感的传达,艺术作品通过物化为外在的形式,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作为观众,感受到了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很多人对所谓的文艺片、艺术电影,以及各类先锋或实验艺术表示看不懂,原因多半在于,没有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作品要传达出的情感。人类对艺术之美的欣赏、对如何欣赏艺术之美的普及教育早就普遍存在,18世纪末,席勒写出了《美育书简》,提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所谓“更高的教养”就是对欣赏艺术之美的培养。20世纪初的中国,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也提出用审美、艺术来洗刷人心,纯洁情感,提升精神,用艺术之美来拯救和改造人心。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生而有之的,我们看艺术电影就是与美的一次相遇,也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特别是在影院中,一张影票和昏暗的影厅阻断了我们与日常生活外部世界的联系,这种仪式感会产生使某种事物奇特化的力量,我们在仪式中感受艺术的真与善,爱与温暖,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
影片结尾,游天鸣在师傅的坟前吹响了唢呐,像一曲时代的挽歌,是对逝去年代的告别,而画面中师傅豪迈前行的背影,又是给人鼓舞并坚持前行的力量。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