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副校长在欣赏艺术品时,我们能够理解它,更多的是靠我们的同理心以及人生经验。作者是怎么创作这幅画的?什么样的心理?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过程会让我们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欣赏它。
2015年的夏天,谷歌的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可以让人工智能程序“做梦”。他们调整了程序,使得人工智能程序不仅能将图像分门别类,还能在图像中强化观察到的事物。然后奇迹发生,人工智能向大众展示了它对于艺术的理解。
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Richter)的万花筒系列风格作品《4900种颜色》(2008)曾在伦敦蛇形画廊展出。这件作品由196块面板组成,每块面板中含有25种色彩方块,以11种核心样式排布在一起。它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去主观化”绘画的不懈追求,而这些看起来随意分布的颜色正是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电脑程序创作出来的。
这些绘画项目从属于人工智能研究中一个名为风格转移(style transfer)的子领域,它们在重现和运用著名艺术家的笔触上非常成功。在德国贝特格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能将毕加索、梵高、康定斯基和蒙克的风格应用到数字图像上。
他们利用物体识别算法来忽略油画中被描绘的物体,只关注这些物体是如何画出来的——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能从内容中抽离风格,从而更准确地分开研究它们,这仿佛就像我们在手机上使用的那些滤镜一样神奇。
得益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神经网络艺术兴起。一位谷歌工程师偶然启动了一个名为DeepDream的项目。这位工程师在神经网络中输入照片,并要求它增加图像中检测到的物体部件数量。结果他得到了一系列怪异而令人回味的图片。这位工程师在网上分享了他的方法,艺术家们立刻开始尝试。
2018年10月,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首次拍卖AI绘制画作,最终以43.25万美元的高价拍出
一台机器能否等同于一位艺术家? 机器人能代替画家还是雕塑家? 人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谈论人造创造力?
巴黎大皇宫的展出了1989年至2017年间制作的约20个艺术装置,它们全部由计算机软件产生,由机器人创造。作品的形式包含绘画、雕塑、身临其境的艺术装置、建筑、设计和音乐等。创造作品的计算机程序不仅智能而且富有创意,能够产生让观众思考的新形式和新样态。
人工智能的艺术,目前来说,其实更多是以人类艺术家为中心,借由机器所创造的艺术,而不是单指人工智能自己思维创造的艺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仍然是程序化的,计算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