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的言情小说现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可谓是既离奇又费解,有些甚至非常接地气?如果你发现有人街头当众表演吃饭、刷牙;在舞台上表演砸钢琴;甚至在拍卖现场自毁作品等一切让你难以理解或认为无聊的行径,不要妄下评断,一旦这种奇特的行为被赋予了当代情感,就会变成让人回味无穷的当代艺术。
▲刘昕《哈瓦那面包》,哈瓦那面包品尝起来,谷物里夹杂着机油,汗臭和白姜花的味道。来尝鲜的食客既觉得难以下咽,又好似能品出什么滋味。
震惊!原来我每天早上吃的都是艺术品?吓得我立刻放下手中的面包。当然,此面包非彼面包。“哈瓦那面包”的造型是艺术家仿造古巴国家补贴面包的模样。它是一种柔软,淡甜的圆面包。在古巴,这种面包每天每人一个,由进口面粉,糖,干酵母和水做成,吃起来只有白面粉的味道。与IFF的调香师合作,刘昕在“哈瓦那面包”里面加入了特制的香精,它在让面包里夹杂了淡淡的汽油,汗和白金花的味道(古巴的国花)。正如Marina Abramovic说,21世纪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存在的只有能量的传递。100g面包除了带来264.6kcal的能量,在艺术家的手里还可以传递出更大能量。
洛杉矶的艺术家夫妇MitraSaboury和Derek Paul Boyleshan擅长用幽默诙谐的视觉语言来对抗生活的枯燥乏味。为了对抗生活的无聊,他们把吐司铺满台阶,并在面包上留下了生活的“印记”。
这件艺术品是名为“Dove andiamo a ballare questa sera?”(今晚我们去哪里跳舞?)的现代艺术品。该展品由散落一地空酒瓶和彩色纸屑组成,以1980年代意大利一位政客撰写的夜店指南命名,反映当时的享乐主义——但是,这件在立意和创作上都相当不错的作品,最终在展出时被保洁人员误认成垃圾被清理……
许多艺术家会有意地去创作“无聊又费解”的作品,他们用这种方式去抗议、去思考。在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的作品《我再也不创作任何无聊的艺术了》中,他将同样的标题规整地写满画布。这作品不禁让人回想起在校时被老师罚抄的经历,原来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在创作艺术。我们曾经都是艺术家。当然艺术家其实希望通过这种无聊至极的做法却很好地解答了“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并讽刺了某些当代艺术的存在。
无独有偶,艺术家邱志杰曾用了五年的时间在同一张宣纸上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反复书写了一千遍,最后使纸上出现了一片混沌。他用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艺术批判了当代艺术的现状。一味重复前人的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在正视传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并为己所用才是正确的做法。
批评家王南溟曾提出的“无聊艺术”的观点,是指目前很多的无关痛痒的花边作品。而艺术家王智远也对此表示,这些作品也有所创新、创意,但就是玩儿一些特别所谓观念的、与今天我们的感受无关的东西.....例如:(墙上挂上一张照片、一把真正的椅子和一张绘画)题目是:你看这个照片里的、真实中的和我画的椅子那个更加的线年前作品重复);或者是录像作品,一个艺术家记录自己在屋子里做所有的动作都是没用的、无聊的,可能题目是:“一个最后的自我和现实是无边叙述”,似乎很深刻,但又似乎不痛不痒、无伤大雅和什么都没说,最后还很“艺术”。但是这些,都只是把西方艺术家做过的重复而已。
艺术家在创作无聊上,似乎乐此不疲,而他们一系列无聊又费解的行为,却又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艺术家罗曼·塞纳(Roman Signer)一辈子都在用“无聊”的方式对抗无聊,他是当代艺术圈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异想天开的恶作剧和小把戏。
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形式的点燃、爆炸和发射,比如将一张凳子的四条腿安上火药,点燃之后释放出来的烟花把椅子短暂地推往空中,又落到地上,像一次儿戏且未遂的火箭发射。
罗曼·塞纳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雕塑行为,或者是瞬间的雕塑,他以行为的方式重新界定了对雕塑的传统定义,为当代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他将无聊至极的日常生活改造为无厘头的荒诞情景,他的艺术风格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不禁捧腹大笑。
罗曼·西格纳在草坪上放了一个画架,画架前放了一把椅子。正对着画架前方10米左右设有两枚火药。他到椅子上坐下,手上握着笔,对准画面的中心,但未碰到画面。后方先传来一小声“卟”,一个小火药爆炸了;接着是一声巨响,大火药爆炸了。他说:“我因受了惊,手颤抖了,手中握的笔接触到画面,留下了黑色的墨点。”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罗曼·塞纳的女儿Barbara Signer在无聊的创意上同样表现出极高的天赋。有一天,她抬头看到天上一朵形状特异的云,于是她便与两个朋友一路开车从瑞士到法国追逐这朵云彩。于是网友评论她的行为有些过于无所事事了,但其实她只是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发现一些单纯美好的创意。
如果说追云这件事是无聊透顶,那么对于热衷追逐龙卷风的人,可谓是“丧心病狂”了。弗朗西斯·埃利斯广为人知的影像作品《龙卷风》(2000 -2010年),就是艺术家在追逐了10年的龙卷风拍摄的作品。这件作品让人真正明白了艺术家这口饭不好混。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里,弗朗西斯·埃利斯手持摄像机在墨西哥高地不断等待,并一次次大胆地地闯入龙卷风的风眼,捕捉到旋风的外部与平静的内核之间的极端张力,作品通过视觉叙述了无关轻重的非生产性的行为。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曾在演讲中这样解释过现当代艺术,“用现当代的观念让大家去理解现当代的情感,这就是现当代艺术。”艺术讲述的,不是“像什么”、“是什么”、“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和哲学体系“,或许这些只是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习惯去追求一个固定的答案或解释。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问题,其实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