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维数码印花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随后,各地纷纷印发通知,出台多项举措加以保障,推动落实。
左图为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五中学篮球社团的学生利用大课间进行篮球训练。张维堂 摄右图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水部街道闽江学院附属中学打造体育特色大课间,图为学生在进行排球训练。谢贵明 摄
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体育项目创新拓展至操舞类、技能类、体能类、游戏类。云南的孩子们跳着彝族舞强健体魄,河南的学生们在操场上舞起了太极功夫扇,广东的少年们精气神十足地舞龙舞狮,东北的校园冰球社员在冰面上划出优美弧线……课程创新的实践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传统体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了完美结合,这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构成了中国教育最生动的图景。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实验小学以“大集体、大融合、大赛事”发动学生全员参与运动,图为孩子们正在进行“龙过江”展示。杨东 聂志鹏 摄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小学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图为学生参与学校创造的特色游戏。谭云俸 摄
在这些图景里,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化成了孩子们奔跑时掀起的风、跳跃时酣畅的汗水,日积月累,还将化作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提升,近视率的不断降低,抗挫折能力、团队意识、规则精神的不断增强,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养成。运动的价值延展揭示了更深层的育人逻辑——当孩子们在运动中绽放笑脸时,律动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灵和生命,当体育从技能训练升维至生命教育时,汗水浸润的跑道便成了人格成长的螺旋阶梯。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不仅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让健康中国从校园起步,让成长的力量在奔跑中积蓄。
图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4版 版名:新闻·视觉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