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风流邪少txt下载科幻画创作活动,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少年儿童乐于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它对于培养少年儿童在追寻科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描绘未来之梦,使他们从小就尝试手与脑并用探索世界,以及倡导科技与艺术的融会贯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兴趣引领和创新育人作用。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之一在国外出访时曾看到孩子们以“未来什么可以在空中飞”为题创作科幻画,老师首先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把不会“飞”的东西变成飞行物体,让最不可能“飞”的东西飞满天。于是,一些孩子给猪插上翅膀,让人穿上“飞行披风”,给汽车装上升空喷射尾翼,在地球与其它星体间建立“时空电梯”,这些想法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而孩子们也从这激励中学会了如何在画纸上驰骋自己的思维,关注科技发展,大胆想象未来
1995年,笔者之一随团曾赴日本专门考察其全国性的“未来科学之梦”绘画展。该展览由日本发明协会主办,从197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举办该展览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少年儿童靠自由想象绘画,表现其对未来的幻想,提高对科学的关心并增长创造力。
正是借鉴了日本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在我国这项活动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96年8月,由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包括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五家)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在天津举行。笔者之一作为组委会副秘书长,直接负责上述展览的组织和评比工作。
记得在制定对参展作品的要求时,组委会主要提出了以下两点:第一,参展作品应符合本届展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这一宗旨;第二,参展作品可用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等绘画技巧、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表现(但不包括非画类的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时至今日,这一宗旨仍在引导着我国少年儿童参加科幻画创作活动。
尽管每年社会都为少年儿童展示自己创作的科幻画提供了机会,然而近些年来,孩子们却并未因此使自己对科技发展未来的幻想展现得更加丰富多彩。结合许多孩子、家长和老师的体验,笔者认为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需要老师和家长从环境营造和方法选择上,对孩子予以科学引导。
众所周知,想象系个体利用大脑中过去的记忆或类似的经验,构想出的超越时间或空间之新形象。而对未来科学发展和应用的想象,则需要孩子在追寻科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能够有极具新颖性的梦幻般的畅想。老师和家长在科幻画创作中,要给与孩子驾驭科学与想象的具体指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注科技发展,大胆想象未来,并不意味着要求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要在严格遵循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去想象,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通过科幻画创作,目的是要让孩子形成关注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不同于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想象力——那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想象。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孩子进行科幻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让他们敢于想象,而不是先提出一些科学原理的“框框”,让他们在指定的科学界定内想象——这无疑是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正如上述案例中孩子给猪画上翅膀飞翔的创意,在当时那个年代似并无科学原理支撑,但却在老师的鼓励下跃然于纸上——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想象,时至今日谁又敢说未来借助生物工程的发展不会变为现实呢?
当然,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想象画出草图后,教师或家长在肯定他们的想法时,亦可结合诸如空间科学、海洋科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着眼未来人类生产生活将因此而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指出其存在的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地方,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再造想象。但这一步一定要慎重,特别是在教师或家长自身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们源于“灵感”或“直觉”的想象。
此外,要让孩子们敢于想象,家长和老师还要为他们营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使其大脑中能够储存更多的激发想象的“资源”——诸如从大自然中目睹的巅峰青松、江河入海、花蕊初绽、日食展现、山鹰盘旋、飞雪迎春等奇观异景,从博物馆、航天发射场、歌舞剧院、主题乐园、体育赛场、科研实验室等场所体验的科技、文化和艺术元素,以及从百科全书、科幻电影、网络媒体感受的语言、色彩、声音和视频冲击等,这些无疑都是构成孩子想象的基础——只需适时激发就可“火花”闪现。你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