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妻慈蓝伶真正的教师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让孩子们成为不能经历风雨的花朵,而是与他们一同在具体事物中探索生命与世界的本质。 、
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是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这段话恰如金石之言,内容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包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诊断,为我们反观自身教育处境提供镜鉴。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阅读体会。
首先,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且一定是美好的交往。美好的交往不可能是强制,不是灌输,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启发诱导,彼此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主旨是使个体成人,使人在属人的世界的交往中成为人,使人在师生和生生的美好交往中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尤其要强调的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往。本真的教育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无止境的、永不设限的交流”。苏格拉底式教育就是一种美好交往的典范:师生平等相待,以友爱之心切磋琢磨,走向共同本真的自我,让真理在其中向他们展开。雅斯贝尔斯相信,唯有在诚挚的信任与理性的交往和交流中显现的真理才是能真正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其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和行为举止的规范,更是生命内涵的分享。教育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之间的生命分享、智慧共生和精神成长,理应充满生命的温情、真知的理趣和智慧的光芒。教育首先是一个师生在生命的相互关照中推动彼此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唤醒人的本质。生命内涵分享的过程是“以心开启心,以火点燃火,以高尚的灵魂去铸就灵魂的高尚,以诚挚的感情去培育感情的诚挚”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命内涵的分享必须以真诚的爱为基石,在真诚的爱中打开。雅斯贝尔斯认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的眼睛明亮。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是真正的苏格拉底。爱与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第三,教育是让年轻一代“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并舒展自由的天性的教育行为,比如威吓、辱骂、冷嘲热讽、罚站、罚抄作业、题海战术等都不符合这一教育主旨,都应该被摒弃。而应该代之以美好的交往,包括尊重,理解,将心比心,互品互学,彼此激励、鼓舞、唤醒和点燃等。正如我们的思维广场教学,教师必须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言说和作答,并允许学生持反对意见。教育的神圣使命最重要的就是呵护青年学生成长的自由,让学生舒展自由的天性,维护他们在自由的时间、空间里成长的权利和欢乐的天性,保护并激发他们好奇、探索、发现的天性,引导学生珍惜宝贵而美丽的青春,尽享青春生命尊严权、尽兴尽情欢乐权、好奇探索发现权,尽享青春的生命美、个性美和创造美。
第四,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这里的现存文化既包括当代世界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也包括各民族的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教育应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就和文明成果,陶冶和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启发学生识记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更要注意发掘知识的来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知识背后蕴藏的思维方法、精神价值和思想智慧,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本源、真实和根基”。教育是一种塑造,它使人通过历史传承而真正成为自身。雅斯贝尔斯认为,应当让年轻人在历史深处倾听往昔伟大人物的声音,在当下寻求过去与未来的交流。在过往的声音面前,“日常生活不再黯淡无光,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也获得了意义,读、写、算不再只是技能的掌握,它们本身也是对精神生活的参与”。正所谓,读书写字皆是“道”,吃饭穿衣皆是“道”,人生无处不“道场”,生命因此变得整全。正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理性的陶冶过程和滋养过程,“通过打开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中的每一种存在方式而使个人的心灵深处无限地敞开”。
第五,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学习和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不能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向老师主动求教育的理想状态。智慧教育的基本策略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追求真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当学习者身体潜能具备了内驱力的素养和潜质之后,那么他们的学习好奇心、学习的爱好和学习的兴趣的潜能就会被唤醒,从而就自然而然地喜欢学习和自觉探究新鲜的事物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自控力、自信力、意志力等等心智素养和潜能就会逐步的形成和成熟。
(姜新瑜,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市西中学教师,流动到奉贤区奉城第二中学。静安区“大思政”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思政学科研训共同体建设项目(第一轮)主持人。十多篇课题成果和研究论文获全国二等奖和上海市一、二、三等奖,50多篇论文和文章在国家级、市区级杂志上发表。教育格言:泽以长流乃及远。)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推进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我们弘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的课堂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活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的管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