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璧玲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营业净收入增长较快,人均消费支出为1953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到了年末,老百姓“花钱”的意向愈发势不可当,11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0%,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8%,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近两倍……
天津北方网讯: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营业净收入增长较快,人均消费支出为1953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到了年末,老百姓“花钱”的意向愈发势不可当,11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0%,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8%,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近两倍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的过程中,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这一年,天津居民的钱都花在哪儿了?市商务局调查数据显示,有计划的、集中式的消费正在降低,天津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提升体验感、差异感、品质感。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300余名受访者中,七成多受访者的月均收入在万元以下,两成多受访者的月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约八成受访者月均个人消费在5000元以内,约两成受访者月均个人消费在5000元以上。
收入方面,今年个人收入增加的受访者占比仅有约两成(18.57%),个人收入变化不大的受访者占比近四成(36.81%),而个人收入减少的受访者占比超过四成(44.62%)。
储蓄方面,与往年相比,近六成(58.63%)受访者的储蓄情况较为稳定,其中极少数受访者的储蓄金额有所增加;四成多受访者的储蓄金额减少了。其中,24.11%的受访者用以保障消费,17.26%的受访者用以增加投资。
个人消费方面,约半数(48.21%)受访者的个人消费与以往相比变化不大,33.22%的受访者正在减少个人消费,也有18.57%的受访者增加了个人消费。在个人和家庭的最大宗消费项目方面,日常基本开支是很多人(42.35%)的共同选择,此外,购买汽车(12.70%)、住房(10.75%)也是常见的大宗消费项目,其他选项的占比较为分散。
2023年的消费开支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40.68%的受访者增加了医疗消费,37.29%的受访者增加了交通消费和住房装饰装修方面的消费,32.20%的受访者增加了餐饮消费,30.51%的受访者增加了汽车相关消费。相对来说,部分受访者有意减少对娱乐(32.20%)、婚恋(30.51%)、数码产品(28.81%)、人际交往(28.81%)等领域的消费。
综合来看,在生活必需品消费领域,47.46%的受访者维持了与以往基本持平的水准,27.12%的受访者降低了消费预算,25.42%的受访者增加了开支;而在用于改善、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领域,35.59%的受访者增加了开支,33.90%的受访者的开支没有太大变化,30.51%的受访者则对消费进行了缩减。
2023年,66.10%的受访者减少了时尚类消费,28.81%的受访者的时尚消费与去年基本持平,仅5.08%的受访者增加了相关的消费支出;在奢侈品消费领域,也有50.85%的受访者减少了预算,32.20%的受访者增加了相关开支,16.95%的受访者维持了与去年相近的消费水平。
调查结果还显示,近期购买奢侈品的受访者往往会优先考虑有无折扣(45.24%)、能否保值(42.06%)以及产品质量(40.48%);而商品知名度(32.54%)和普及度(29.37%)的占比排序低于品牌定位是否符合身份及场合需求方面的考虑(34.13%);两成多受访者表示,奢侈品品牌需要有尊重中国消费者的诚意,才值得自己考虑购买。
约半数受访者始终不认为奢侈品对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也有近半数受访者曾经认为奢侈品对自己的生活还有着比较重要的纪念意义,但其中超三成受访者认为这种纪念意义的重要程度正在逐步降低。
旅游出行规划更加认线年未安排外出旅行活动,30.62%的受访者有城市周边旅行经历,14.98%的受访者完成了赴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只有少数受访者侧重赴海外的旅游。
在子女教育消费应该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问题上,受访者给出了与2020年参与抽样调查的受访者不同的答案。其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两成以内的意见占比从16.34%上升至25.41%,两成至四成之间的占比则从64.59%下降至41.37%,四成至六成的占比从15.18%增长至20.52%,六成至八成的占比从2.33%增长至12.70%,而曾经选择八成以上的少数意见在此次调查中直降为0。
关于为教育投资房产的计划方面,此次调查中约三成受访者明确表示毫无兴趣。曾经在2020年的教育投资调查中获得约两成受访者同意的“房产不仅能确保孩子上好学校,还是投资,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也要买”的观点,在本次调查中接近于无人点赞;即便是“选一个好地段,量力而行即可”的观点的支持者也从四成降低至两成多;坦承买不起名校周围的房产的受访者则从一成左右上升至两成多;其他观点的支持者比例变化不大。数据显示,居民对教育、房产的投资规划更趋理性。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表示,我们正在经历的消费方式的改变,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更发达阶段的象征。未来,家庭重要计划式的集中消费行为会越来越少见,而非仪式感、非重要性的日常化消费才是主流。“今年在消费趋势上有些特殊,比如旅游消费,人次回升迅速,但人均消费金额有所下降。大家所说的特种兵式旅行,其实和以前海外旅行者通常选择的穷游如出一辙。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消费行为必然发生改变,旅游也不再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一年一次特别重大的消费活动了,而是体验式的、找到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方式,CityWalk(城市漫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大家越来越多地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日常消费中去,其实也会积少成多,对城市经济的活跃非常有帮助。”白雪洁表示,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本质上是靠多频次的小额消费来支撑的。随着未来消费走向成熟模式,消费会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那么差异化、多样化、“小而美”的城市消费场景,就会越来越受欢迎。
白雪洁指出,对于老一代消费者来说,每一笔消费都是计划性的,而无目的的、随机性的消费行为则比较少见,这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可年轻人的消费往往是很随性的,包括“60后、70后”退休后可能也会追随这种个性化的、随机的、有活力的消费潮流。百川入海,居民日常消费的亮点会成为城市的魅力、城市的标签。很显然,体验类的、愉悦精神的消费会不断增长;而大众化、普遍化的消费增长的空间就没那么大了。(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