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眼里的小桃花直到1997年元旦,中国才有了第一本男性时尚杂志《时尚先生》,它是整个90年代唯一的一本且维系艰难。现在,市面上有数十本男刊,封面一水儿的一线明星和国际大腕,看起来也是风光无限。
但毕竟历史太短,时尚在中国本就是个舶来品,作为后起的男性时尚杂志,到底怎么做,形式和内容主要还是参考国外的版权合作杂志以及国内的女刊,而依然没有建立一种针对中国男性受众的呈现方式。
网易曾发布的“中国男人调查”数据显示,88.1%的中国男人每天花在打理自己的时间是15分钟以内,关于穿衣的偏好,前三位最受欢迎的搭配是“休闲裤+T恤”、“牛仔裤+T恤”、“牛仔裤+衬衫”,分别占到了受访者的33.6%、34.5%、10.6%。而另外一项有关18—45岁职业人群体重的调查中,男性调查对象的超重和肥胖比例为40.9%。
通常来说,男性时尚杂志的目标读者群体为25到35岁之间、精英型、智慧型并且追求品质生活的男性。虽然最新发布的中国一线城市人均月收入数据约为9000元,但考虑到这类人群的特点,姑且怀有幻想地假设这部分男性读者的月收入为2—5万元。
相对应的情况是:一套最普通的Armani西装售价约为1.5万元,一件最普通的Burberry男士风衣要卖两万块,一件甚至有些难看的Gucci外套要1.3万,HUGO BOSS算是“平价”些了,700块可以买件男士T恤,外套不嫌土的话,三千块可以买一件穿穿。
翻开那些所谓的指点潮流、引领风尚的男性时尚杂志,却是另一番“不在人间”的景象:男模永远25岁,标致的脸蛋和硬朗的肌肉线条,再套上一身大牌,传递着“我酷、我帅、美女都爱我”的强大自信;他们会向你推荐最流行的时装单品,并惊呼Dior Homme秋冬的竖纹波点套装是多么地青春年少、时光逆流;他们面面俱到,甚至还精确地指导你,一身行头下来到底要不要穿袜子。
听起来是很贴心、光鲜,可终究没有触及到根本:如何吸引并说服男人来让自己变得更时尚。男性本身对自己衣着的关注就少,且在传统男性的观念中,时尚是比较“娘”的东西。
如今的消费文化,更倾向于利用偶像、帅气男模来推动消费行为,可这对于异性恋的男人能有多大感召力?再说了,所有的穿衣妙招都不能解答那个最让人头疼的困扰:“如果我,男,28岁,体重和身高碰巧都是172,啤酒肚不羁地凸显,长相又挑不出优点,我该怎么穿才像个型男?对了,投入的成本不要太高,你知道,私房钱很难攒。”
一本男性时尚杂志,已经用两斤的重量、二三十元的售价、铜版纸的印刷来说明了自身的高贵。售价低于成本,只有靠广告来翻本和盈利——时尚杂志每期的广告销售额约为1500万。稍夸张点地说,整本杂志都是为其中占到小半本的广告服务的。
大概十年前,时尚杂志风生水起之时,会有品牌愿意为了让自己的衣服在拍摄中出现,以及页脚那一行小小的服装图注,而贿赂编辑一千块钱。虽然今天这种现象不再,但时尚杂志中出现的每一件单品、每一个选题大概都要牵扯上两个原因:它是广告客户,它是潜在的广告客户。
由于国内的时尚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尚杂志与时尚编辑手中并无多少自主权,仍然只充当着铺路工的角色。他们用的是一种更像打量异性的目光来塑造着一个个秀色可餐的男人形象,致力于打造一个男人国的后花园。他们只服务那些漂亮脸蛋、黄金比例、有型身材的男人。如果你没样貌又没身材,对不起,这样的底子他们帮不了你,自我拯救之后再看这本时尚杂志吧。
想当年,时尚男博主gogoboi也是一个长相远低于平均水平的屌丝男,经过多次整容手术,才有了今天的这张还算可观的脸,他是怎么说的?“想变美的亲,请像我一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