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雪黑骨膜毫无疑问,90后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群体,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体现出怎样的心态?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萨茹拉。2003年,萨茹拉开设了全国第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如今,她被称为民大学生的“精神领袖”。
:作为十几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研究的人,在我看来,目前大学毕业生具有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还是少数。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一、二、三年级都没有规划的意识,只有到了大四的时候才想起来要作个职业规划,往往已经晚了,因为制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还有相关的社会实践,这是为进入职场作准备的。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虽然已经相继开设了,但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这门课。很多学生不到快要进入职场的时候是不会急着作职业生涯规划的,当然更不会在职业规划的框架下去学习、实践和积累了。就拿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来讲,就是应该和自己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考虑,参加什么样的社团,是为了将来进入职场作准备的。
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要加强,还要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2009年就已经把这门课定为了本科生的必修课,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学校没有把这门课当做必修课去开设,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经费等多方面的缺乏。
:我是谨慎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我从来不是热烈地欢迎。我认为大学生还是应该有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创业。大学毕业生要先学习、摸索、积累,看看别人是怎么管理一个企业的。创业需要有经商的顶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
另一方面,目前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为什么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这么低呢?我认为中国的创业教育本身就十分缺乏,而目前社会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接纳度和它存活的肥沃土壤,创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免税政策等等也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
我们的教育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的教育对于经营思维、经商意识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西方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生存能力,父母也会有孩子倒一次垃圾给多少零花钱这样的教育,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多见的。我们的社会氛围还是比较传统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氛围也阻止了很多商业种子的萌芽,创业的土壤是比较贫瘠的。
《中国科学报》:这几年,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度年年高涨。您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公务员的待遇较好,工作比较稳定,工作环境也没有大的风险,社会认知度也比较高。另外可能对有些大学生来讲,也确实没有别的路好走:创业的只有百分之几,出国留学的一个班就那么几个,剩下的不还都是进入体制内工作了嘛。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能够容纳大学生的行业还太少。
我的建议是,面对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现状,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尽快跟上,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使得大学生们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