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功能猩球人粤语每个人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你有可能模仿一些明星、名人的声音,听上去有多么近似——智能语音设备而今可以非常精准地辨识这其中的微妙区别。比如智能音箱、车载信息系统、客户服务电话,以及温控器、警报器等“家居互联”设备,还有就是Siri为代表的内置于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智能语音应用。
一直以来,包括互联网巨头聚集最多的美国在内,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对于智能语音设备的批评报道集中于两方面问题:
第一,嘲弄智能音箱、智能语音应用的效能。比如亚马逊推出的Alexa出现过将用户对话内容误解为指令,甚至半夜发出幽灵般的笑声;这类现象在车载信息系统中更是频繁出现。有的媒体、自媒体嘲笑Siri等智能语音应用无法很好地回答高难度问题。
第二,一些智能设备具备自助下单功能,从而导致儿童、老人等个体的误操作。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主要揭示和批评智能语音设备如何“不智能”。
智能语音产业是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新产业。美国最为杰出的新闻传播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传播学院传播学教授约瑟夫·图罗在其所著的《声音捕手:获取人们感受、隐私和金钱的智能语音营销》一书中深入探讨了智能语音设备及其产业发展,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不同企业都推出并致力于不断迭代相关的产品,通过分析用户的声音、说话方式来获取人的情感、情绪、人格特征,并配合智能家居设备、办公设备、车辆等设备、用品的使用、操控。这确实为相关用户创造了使用便利,但正如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用户所担忧的那样,会因为设计、调控不当而带来问题,包括一些极端个例。
第二个层面,智能语音设备在无形中(经允许后)获取,乃至(未经允许后)窃取用户的各种信息,联网进行趋于精准化的用户画像,借以开展广告转化利用,进行更为准确的营销信息推送。其目的当然是便利企业、商家更好地操控用户,乃至于达到程度很高的心智掌控。
而到了第三个层面,用户声音以及声音信息内容中的信息,经分析,还可以提供给保险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这当然是对用户权益的出卖,在用户与保险机构现有已经极不平衡的博弈关系中,导致前者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
正如《声音捕手:获取人们感受、隐私和金钱的智能语音营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以谷歌、亚马逊为代表的智能语音设备厂商、服务商,真正关心的是通过不断引诱,淡化人们的隐忧,说服更多用户购买相关设备并全天候覆盖式的使用。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企业很少动用公共关系手段去回应诸如智能语音设备“不智能”的批评,因为批评引发话题,最终对于影响消费者的心智路径是非常有效的.
书中指出,Siri等智能语音应用并非市场营销行业的发明,而是在2003年,由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斯坦福国际研究所进行研究,最初是希望得出一套更加先进的交互软件。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在此后将该软件转售给了苹果公司,内置在iPhone之中。而这也直接刺激了亚马逊,在其主导的fire phone手机项目失败后,启动了智能音箱Echo的诞生(Alexa是其中的智能语音应用)。之后,微软公司加入战团,推出了Cortana。
按照书作者的分析,上述智能语音应用的设计技巧是,确保用户使用互动时感到足够舒适,愿意贡献出语音数据和其他信息,以便完成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沟通。不断迭代创新的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加请准地识别用户语音,并因此具备解读用户身份、体型、年龄、社会阶层、疾病、特定情绪和性格等信息。正因为如此,企业才如此积极地推动这方面的智能设备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以期尽快铺满用户的住所、爱车、办公场所。
智能语音应用在很多行业已经得到应用,比如银行、投资公司、电话公司启用这方面技术,与视频技术、设备一道用以校验用户身份。甚至可以远程完成用户身份识别。目前,智能语音应用和相关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开发也在推进之中,这一方面将积极造福用户,但另一方面也将强化商家、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相较于普通用户(患者)的信息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