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之冥帝重生弹性物品在幼儿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皮球,弹簧,蹦蹦床等,幼儿对它们也很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物品”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弹性物品的特性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认识弹性物品的活动,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发现弹性物品的特性,并学会用记录单记录猜想和实验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大班幼儿要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弹簧,手捏球,皮筋,海绵,油泥,松紧带,积木等,供孩子们探究弹性物品的特征。在活动中,一开始我用弹簧与孩子们共同归纳出弹性物品的特征——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不受力时,物体又会变回到原来的样子;接着,先让孩子们迁移弹簧的弹性,猜猜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哪些是弹性物品,并将其记录在记录单上;然后,孩子们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是否是弹性物品,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手捏球一捏就改变了形状,手一放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有的幼儿发现油泥手一压就改变了形状,但手松开油泥却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还有的幼儿发现手不管怎么捏积木,积木都不能改变形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实验过后能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在记录单上,并与自己之前的猜想进行比较验证;接着,我还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从而进行第二次的纠错与再次验证;最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并联系生活经验,拓展幼儿认知,让幼儿在身上,教室里找找弹性物品,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弹性物品,从而一方面加深对弹性物品特征的概念,另一方面培养其细心观察,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良好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经验,是与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是最低层次的科学知识,但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前提,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较多的感知、观察、摆弄的机会。但幼儿自发获得的科学经验存在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不足,因此教师在选择操作材料时,还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否会对幼儿的操作产生争议。在这次的材料选择过程中,我起先还将棉花,皮球列入其中,但考虑到棉花在空气中操作时有外力情况下会改变形状,当外力撤消后能渐渐恢复,虽然与原来的样子不完全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差别会被幼儿忽略,从而操作结果对幼儿造成干扰;而皮球对于幼儿来说,幼儿会根据以往经验,采取拍的形式从而观察它的弹跳,这与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有所出入,因此改成手捏球,更适合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探究。
幼儿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的知识。幼儿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但难以从中进行抽象与概括,更不能通过概念进行间接的学习。在“好玩的弹性物品”中,幼儿自己通过对弹簧的探究,能够发现弹簧按下去变短手一松就恢复原样的现象,但不能从中概括,得出“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的抽象概念,这时的幼儿还没有形成一个抽象的“弹性物品”的概念,更不能理解抽象的“弹性”概念了,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经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现象。
科学教育给幼儿以直接接触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探究物体的弹性特征时,幼儿通过压,拉,按,捏等多种方法进行尝试,并用多种符号进行记录,比较自己的猜想与最后的验证。在整个过程中,幼儿除了获得弹性物品的特征外,还产生了对这类现象的兴趣,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学会了表达交流的方法,并且通过此次成功的学习体验,幼儿有助于树立自己积极的自我概念等。
幼儿有自己的科学,来自外部的灌输无法取代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他们的科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自我建构的过程。幼儿在开始第一次尝试时,油泥的干扰性较大,有的幼儿尽管探索了弹簧的弹性,但没有及时将弹性的概念进行迁移,延续原有的错误认知“弹性就是指物体能够弹起来”从而在探究油泥是否有弹性时,采用了将油泥往地上扔观察油泥有没有弹起来的方法,从而通过发现油泥能够轻微弹跳错误认为油泥有弹性。但当其他幼儿迁移弹性概念,通过用手捏发现油泥是否改变形状,手松开油泥是否恢复原来样子的方法检测油泥是否具有弹性时,这些直接的、间接的经验,与幼儿已有的认知不相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知的改变,这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幼儿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明显地表现出动作思维的特点,即“在动作中思维”。他们很少在头脑中对操作的过程作预先的计划,对自己的操作结果也很少预计,因此很难预见可能发生的错误,他们所获得的操作技巧完全来自于直接的、尝试错误式的操作经验。操作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动手、动脑。
最后,在这个活动中,整个科学教育过程的展开,主旨在于让幼儿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在这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通过自己主动的建构,通过操作与实验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经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学习了科学的方法,通过迁移经验与观察做出猜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当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测不一样时,更会引发他们的思考。
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办公室和全国家校(园)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联合出品 技术支持:今日教育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