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鹰千万绑架案家有神兽每天都鸡飞狗跳,请问你距离你上次训孩子过去了多久?一天?一小时?还是一分钟前
你知道吗?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统计得出数据:在孩子2~10岁之间,每隔6~9分钟就会被爸妈告知要遵守某项纪律,这样算下来一天有50次,一年竟然有18000次在强调纪律。想想孩子每天被这个不准,那个不准轰炸,即使小朋友再听话,心理都会产生不爽的感觉吧。
但爸妈可能心里也叫苦,我也想心平气和的啊,我也不想天天训他,但是谁让他不听话,这么叛逆,尤其是有危险行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就血压升高,嗓门变尖。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自己开始有了判断力,已然不像小婴儿那样连坐都不会,只能任你摆布的小baby,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到了五六岁,他开始不愿意什么事都遵从你的要求,开始偶尔的小叛逆,等再过两年,随着他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思想,他变得越来越我行我素。
这些大道理吼也吼过,训也训过,为了孩子安全每天三令五申,但孩子好像根本不领情,还觉得你麻烦,根本不拿你的话当回事儿,让你忍不住仰天长叹,这熊孩子怎么就不能听话点,非要和我对着干,所以许多爸妈都在寻求怎么样可以让孩子更听话的绝招。
但是说到这里,请爸妈等一下。关于孩子听话这件事,我想让爸妈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孩子真的每句话都听你的,对你言听计从,你真的就会很满足吗?你不会担心吗?
决定孩子一生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如果爸妈要求孩子说什么他就必须听什么。那你会不会担心他以后长大了,对别人也是这样,成为一个没主见的应声虫可怎么办?
所以那个矛盾点和真实的需求摆在这里,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既遵守规矩又保持独立判断呢?这样的疑难杂症有什么奇招妙策来解决呢?
我们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实际的行动上的改变,所以当下还是有必要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们非要跟爸妈对着干。
每次孩子不听话对着干时,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孩子到底是为什么跟我们对着干呢?
就比如说你大声喊,不许乱跑,不许在墙上乱画,但孩子根本不听,甚至你越说孩子越要对着干。
很多父母这时候就认为,这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了,明明知道做的事情不被允许,但是为了叛逆偏偏要做不许的事,这实在太气人了。
等一下,如果就这么把孩子定义为叛逆,这叛逆的标签一贴,孩子只会更加叛逆。同时我们可能就此错过了解孩子的机会,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按家长的指挥行事,因为那会让他失去验证自己能力的机会。
你说不准跑会跌倒的,他就失去了尝试,体验飞奔的畅快,以及如何在奔跑中保持平衡的机会。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说不准的事情,他越想自己试试看,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如爸爸妈妈说的那样会有危险,他们期望需要通过各种亲身体验来摸清自己能力的边界,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挑战权威的背后其实是他自我成长的正当需求。你打压了这些试探,他同时也打压了他自我成长的渴求。
换个角度来问题,会不会忽然觉得孩子的抗争和叛逆也有点小可爱了,他正在努力得用他微小的身体去跟这个真实的世界连接。
换句话说,孩子确实不清楚父母说的不准,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准,还是一时的气话。
比如妈妈带着小朋友在外面玩,告诉他不准玩水,可是孩子就很奇怪,妈妈今天说不能玩水,但昨天我在家里玩水她也没生气,那为什么今天就不能玩了呢?我得试试看是不是真的不能玩。
实际情况是,昨天在家里玩水,衣服湿了可以随时换。但今天在外面,如果再玩水衣服湿了没得换,万一感冒怎么办。但妈妈只说“不许玩水”,孩子当然不知道妈妈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所以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要和你对着干,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为什么不让我做,尤其是以前可以,今天却不可以的事情,他想要通过行动来确认,你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规则。这种心理本来无可厚非,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不能让他因为好奇跨越了安全底线,而让自己陷入到真正的危险当中。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孩子不愿意听话背后的原因,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看到这名字就觉得不靠谱,想这算是哪门子方法呀?这个“对着干”是通过巧妙的转移战场,我们不但能让孩子遵守规则,还能让他理解规则,甚至通过独立思考来优化规则,是不是很神奇。
给他机会让他和你对着干,具体操作就是把规则变为亲子游戏,名字就叫“真假大竞猜”,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爸妈每天要给孩子提出5个不准条款,这些不准条款当中有些是真的不准,比如说不准摸电源。有些是假的不准,比如不准玩水。孩子每天的任务是竞猜,父母的禁止条款哪些是真不准,哪些是假不准,只要一天累积猜中三次,孩子就获得胜利,如果能把原因解释出来,还有额外奖励。
至于奖励是什么,爸妈和小朋友提前商量好就行,比如说一场电影,或者是一顿美味的大餐,亦或是一次全家人的旅行。
第1,竞猜期间当孩子把真不准当成了假不准时,爸爸妈妈必须把不准背后的原因给孩子讲解清楚。
举个例子,你要求孩子不许碰电源插头,小朋友在竞猜的时候说这是假不准。这时候爸妈正好可以普及一下安全常识了,把详细的原因讲清楚。因为这是游戏的一部分,只要是以游戏的方式,小朋友想必也能认真的听。
这要比以往爸妈一说不准,再开始讲大理由要更容易接受,小朋友也不会有什么逆反心理。
比如你认为不准玩水是真的,但是孩子认为这个规则不合理。如果他能有很好的理由说服。比如在家里可以玩水,或者在卫生间可以玩水的。那么这个不准的规则,就需要重新修订增加条件了。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声明来兜底,一切的真不准都是以安全为底线,如果是触及到生命安全的,是绝对没有商量余地的。这样你就可以根据游戏的进展适度调整规则。
那么这个“真假不准大竞猜”是怎么样让孩子快速遵守规则的同时,又培养了他的独立判断能力呢?
首先,之前也说过了,孩子不听话不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深浅,而是他想挑战你。
那这个游戏大大满足了孩子挑战权威的心理,因为它有一个预设的前提,爸妈有一些说法就是错的,孩子可以理直气壮的来找茬,用这种方式挑战父母是被允许的。而且你如果挑战对了,你获得胜利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挑战是独立思考的体现,这样一来孩子已经被给予了挑战父母权威的机会,就不需要用那种家长越不让干,我偏要干来的这种方式来宣告叛逆了。
其次,当确实有一些危险生命安全的规则,是绝对不准的事情时。如果爸妈不解释,小朋友会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可能涉及生命危险的不准,也当成假的禁令,从而在好奇心驱使下胡乱尝试,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情况。
比如前面说的不许摸插座,家住高楼不许爬窗户,这些事情不允许一次出错,没有后悔的机会给任何人。所以趁着这个游戏的机会就正好给了父母纠错的空间,在孩子把这些安全准则猜成假不准的时候,父母正好趁机解释其中的道理,因为讲道理本身就是游戏规则必备的环节,告诉孩子们这些事情一旦发生危险就是涉及到生命,世间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所以一定不能去做,不容任何一次失误。所以当你在游戏中解释时,相信小朋友就会带着好奇心,认真的听完,大大降低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危险的可能性,严格的守住安全底线。
同时另外一个好处是,在游戏中对爸爸妈妈的挑战变成了游戏的一部分,这就去掉了叛逆的标签,孩子也会更有意愿学习生活中的规则。为了提高准确率,他们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揣测妈妈的心思,理解真实世界中各种规则背后的原因,无形中这些规则变成了他自己独立判断的结果,他自然而然的也就会遵守这些规则。
更为关键的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办法最妙的是,不管孩子猜的准不准,每个规则背后的理由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要么就是他猜错了,所以爸爸妈妈要跟她解释,要么就是他猜对了,爸爸妈妈可以追问“为什么?”让他自己说出来,但无论如何他都更了解了规则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对着干,其实就是不够理解这件事情到底为什么不可以,这就是这个游戏的巧妙之处,我们通过让孩子对着干,把在现实中对抗的战场搬到游戏中,成功的让他懂得了我们想让他遵守的重要规则,还培养了他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个方法不仅成功的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还通过培养他的独立判断,让他知道为什么遵守这些规则,把纪律和自由高度统一起来,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的样子吗?
咱们之前说了,一种是孩子真的不懂为什么不准,如果是这样你就可以及时的和他解释清楚。
另一种是孩子不拿自己的话当回事儿,虽说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让人会有点不爽,但仔细想想,一边是孩子对我的每句话都不假思索的遵从,另一边是孩子是否清楚安全底线,是否能够独立判断危险。
相信我们每一个做爸妈的都知道,后者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楚问题中的主次,不再困在自己权威感被挑战的不爽当中,焦虑感也会随之下降。
而且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的并不是孩子事事都听你的话,当孩子变得会和你讲道理,会分辨对错,你和孩子的关系也可以变得轻松自如起来。
在我们当爸妈的过程当中,当家长说出一些不准条款的时候,由于孩子会跟你辨别这个不准的真假,那你就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制定的规则,是不是足够清晰合理。
而当我们以玩游戏的心态来判断对错时,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完全禁止孩子奔跑,那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修改,这个不准条款,比如改成不准在人行道上奔跑、不准在马路上奔跑。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可以在人少的公园里奔跑。你会发现只是这样简单的修改,亲子之间的矛盾好像突然就不存在了。
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