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太子妃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横跨文化、思想与政治三大领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包括破除封建旧时代的文化桎梏,破除传统文化反科学的因素,破除儒家文化一统的局面等,提倡文化与人性的结合。
,他是五四新思想运动的领导人,可以说,是他提出了新青年,应该追求民主与科学。鼓励青年人用民主的思想,参与到社会与政治生态中来;用科学的精神,摆脱愚昧与落后。
他是中国的创始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人,是他率先在中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有着完善的社会主义构想,并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
正是因为陈独秀超前的意识,开放的思想,先进的政治觉悟,不仅让他站到了时代的前沿,也让反动的旧势力视其为眼中钉,让他在当时的中国,
不仅受到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的追捕,也成为令蒋介石一心想除之而后快之人。
他的一生陷入重重危险之中,曾五次被捕入狱,甚至最后麻木到已经把进监狱当成寻常事。
直到最后一次入狱,因为全面抗战爆发,且国共之间达成联合抗战统一阵线,作为政治犯的陈独秀,因其是的元老级人物,蒋介石才将其予以特赦。
出狱后的陈独秀,因为他的名声与地位,蒋介石不仅不计前嫌,而且还邀请他出任政府的劳动部长,甚至允许他成立新的党派,却都被他予以拒绝。
但毛主席却为此提出三个条件,并强调,只要陈独秀,接受这三个条件,方面就欢迎他来延安。
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的陈独秀,同当时许多被家庭望子成龙的孩子一样,自小便被送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只为长大后,通过清政府的科学考试,博得功名。
年少时的陈独秀,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神童,不仅记忆力超群,而且很快便彰显出令人惊艳的文学天赋,诗词文章更是手到擒来。
陈独秀父亲早亡,由祖父与长兄抚养,特别是祖父,对这个孙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以后能够科举夺魁。
陈独秀并没有让祖父失望,17岁时便一举高中秀才,迈出了科举入仕的第一步。
但随着他外出游历得以开阔眼界之后,他才发现此时的清朝,表面上的安稳平和,内里却已经破败不堪,清朝政府的统治也到了岌岌可危的时期。
有着自主思想与判断的陈独秀,此时已经放弃了科学入仕的想法,他想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想局限于国内这片还渗透着腐朽的土地,他要走出去。
而此时一水相隔的日本,便成了当时许多追求打开视野、学习新知识的年轻人的最佳选择。
1901年与1902年间,陈独秀前后三次往返日本,正是这三次日本之行与学习,让他接触了西方各种新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
他想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力量,去唤醒一直被清政府愚化的国民,让他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文化。
可是,做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还冒着极大的风险。
1903年5月,他先是在老家安庆藏书楼发表演出,并创立安徽救国会,结果被清政府,陈独秀只得逃离。
发现通过公开演说不可行之后,1903年11月,陈独秀,又在上海创办《中国日报》,结果又被清政府予以查封。
1904年3月,不甘心的陈独秀,冒着被清政府抓捕的风险,再次返回安徽,利用他在安徽的同窗及秀才同科的关系,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全部采用白话文的行文语言,通过让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进行思想与文化传播。
这是他第一次把报纸办成,并得以公开发行,但好景不长,很快又被清政府盯上,并被迫关停。
就这样,陈独秀坚持不懈地谋求通过报纸刊物的创办,进行新思想与新文化的宣传,可在满清政府的打压下,总是以失败告终。
本以为清政府的灭亡,能带来政治环境的开明,令他没想到的是,袁世凯的上台,再一次收紧了对新闻出版的管控。
一直到1915年,他在上海法租界,终于成功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也正是这本杂志,在当时思想愚昧与文化落后的中国,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新青年》对广大青年,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才有了当年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
而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所倡导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也成了五四运动的核心理念与口号。
1917年,陈独秀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并同时将《新青年》迁往北京,令《新青年》杂志成为北京青年学生的必读之物。
正是因为《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力,让许多象牙塔中的青年学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与政治,而陈独秀则通过把他的思想、文化与政治观念,通过《新青年》灌输给了青年学生,通过多年的积累之后,这精神与理念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并最终得以爆发。
这场对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运动,就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四青年运动。
虽然五四运动有着一定的历史契机,并有着其他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但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所起的作用,是最为明显与直接的。
因为一个人、一本杂志,而推动了一场规模浩大,并改变历史进程的运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陈独秀,而这本杂志只能是《新青年》。
是指他根本不怕当时的反动政府势力,无论是面对清政府,还是袁世凯以及北洋军阀,抑或是蒋介石与,不管采用怎样的高压手段,都吓不住陈独秀。
陈独秀非常清楚,他所做之事,小则可以让他进监狱,重则有杀头的可能,但面对这种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危险,他竟从未有任何的惧意。
是指他只要认定的事,无论面对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次失败,他都不会放弃。正如他想通过创办报纸杂志进行新文化与新思想的宣传一样,前后历经十多年,一次次地被打压、一次次地被停办,但他总是会选个地方从头再来。
正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唤醒国民的行为,是任何反动的王朝与政府都不想看到的,所以,他一生所追求之事,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相对于许多拥有新思想,包括投身革命的伟大人物,陈独秀因为言论与政治的原因而被捕入狱的次数,竟高达5次,无人可出其右。
1913年,因为袁世凯复辟称帝,崇尚民主共和的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护国保国的反袁革命,在安徽芜湖被亲袁世凯的地方政府抓捕。
1919年,陈独秀不仅利用自己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并推动了由爱国青年学生所发起的五四运动,而且亲临现场进行鼓动与演说,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与精神领袖。
而此时掌控着中华民国政府权力的北洋军阀,为了五四运动,首当其冲,就是对最为关键的人物陈独秀进行逮捕。
当别人劝陈独秀躲避时,却被他笑道:“即便不抓我,我都想进去,我要让更多人看到,对于中国之改变,必须要承受这些,如果连这种风险都惧怕,中国又何来将来、何来希望。”
他甚至被抓进监狱之后,仍旧热情澎湃地向狱中的学生进行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宣讲,可以说,不仅处之泰然,而且不放过任何宣传的时机。
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缺席会议的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9月,他带领一批新加入的员进入上海时,因为从事秘密活动,而在法租界内被逮捕,这也是中国创立后,他以员的身份首次入狱。
1922年8月,陈独秀参加完中国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结束后没多久,警察再次上门,对陈独秀家中进行搜查,查出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面的书籍与资料,于是,他再一次被投入监狱。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罪名是非法创建政党,这次负责抓捕的,名义上虽然是公开租界的巡捕房,实则背后是与蒋介石。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蒋介石与正式决裂,再加上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对造成了重大打击。
蒋介石一边调动军队对的根据地进行“围剿”,一边在国统区加强了对人的大肆抓捕工作。
而作为中国的创始人及曾经的高级领导人陈独秀,自然成为特工重点关注的人物,甚至一度进行重金悬赏。
直到1932年,的特工才在上海公共租界找到陈独秀的住所,但碍于公共租界的执法权,但通过租界巡捕代他们抓捕陈独秀。
在此情况下,对于陈独秀自然就不能秘密处死,考虑再三,他便安排了一场虚伪至极的公开审判。
1937年8月23日,因为此时国共之间已经开展了第二次合作,并进行联合抗日,蒋介石可能也觉得,如继续将中国的创始人陈独秀关押,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且还会造成不好的舆论影响,便将他提前释放。
离开监狱的陈独秀,他是想回归到内的工作与生活,但是,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他与在延安的党中央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关系,甚至连他的党籍都没有被保留。
但无论如何,陈独秀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创立方面的历史地位,是铁打的事实,是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
此外,延安方面也不希望陈独秀被与蒋介石所拉拢与利用,将会对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
虽然,陈独秀在的政策与方略的制定上,犯过些错误,但是,功过相抵,他终究是功大于过的。
陈独秀看到这三点之后,对于第二第三点,倒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当他看到第一条时,他却发了火。
“我根本就没有所谓托派的概念,也没有犯下什么错误。既然无错,何来认错。”
因为,他知道陈独秀的煽动力与影响力,再加上他是中国的创始人身份,如果他不改变原有的思想认知,那么,他的到来,
可能会引发党内思想理论的激烈冲突,这样完全不利于的思想统一与团结。
这是毛主席最为担心的事情,也是如果允许陈独秀来延安,可能会导致的巨大风险。
陈独秀在重庆江津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并度过了余生,1942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他是中国的缔造者,但他也犯下过许多的错误,给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损失,但功大于过。
陈独秀还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冒风险的勇气,唤醒民众的决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者
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与付出,中国的历史格局才得以改变,中国民众的面貌才得以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