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狂颜前不久,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在
接下来几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量子力学”这些名词,齐刷刷地霸屏搜索榜,关于量子力学的讨论也层出不穷。
相信你和阿信一样,看了很多对此的解释,最终还是“知识经过脑子但不留下一点痕迹”。
不管是对物理学还是量子力学的关心,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人们想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将来又要去到何方。
所以,如果被烧脑的量子力学搞到晕眩,暂且先放下。翻开这本《一个原子的旅行》,让书本带着我们和孩子来一场沉浸式精神SPA。
跟随一个小小的碳原子,一起去看那浩瀚宇宙138亿年的壮阔历史,遇见自己的生命奇迹。
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无穷无尽的原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有形的和无形的。而在地球上,这些物质逐渐“活了过来”,最终变成了你和我,以及周围的一切。
而让我们能在这里阅读这段文字,都是拜小小原子中的碳原子所赐,它构成了地球上碳基生物的一切。
地壳中的碳元素含量不超过0.03%,空气中的碳元素含量不超过0.01%,但在人体中碳元素的含量却高达18%。
这些组成我们器官、血液、毛发的碳在大自然中存量却如此稀少,生命的形成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你想了解这个碳原子遥远而又深邃的惊奇旅程吗?你想探寻生命演化和发展的波澜壮阔吗?抑或是你只想看看今天由你呼出的碳原子,明天又可能出现在哪里。
这是一本融合了艺术、哲学、科学,揭示生命真谛的温暖、有爱、充满哲理的科学图画书,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与中科院院士共同推荐。
“当你今天坐在这里读着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宇宙大爆炸时星辰的碎片,经历约138亿年漫长的岁月,与你之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碳原子,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生命之链。”——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果有机体的分子一成不变,拥有无限寿命,那什么也不会改变。树木不会生长,人不会造纸,艺术家也不会在纸上作画。变化或不稳定才是宇宙根本。”——罗德﹒霍夫曼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作家,他还是一名化学家,并曾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
《元素周期表》曾被英国科学研究所评为前所未有的科学著作,2016年被BBC改编成广播剧,广为流传。
《一个原子的旅行》由《元素周期表》中最后一篇《碳》改编而成,作者约翰·巴尼特用精美的绘画和生动的语言,把构成生命最根本的元素——碳——在万物中的轮回,呈现给我们,极具人文关怀。
在他20多岁的一次环球旅行中,他阅读了普里莫·莱维的经典著作《元素周期表》,其中《碳》这一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便萌生出把它改编成独立出版物的想法。
他想通过一种更具视觉效果的方法,将普里莫·莱维的思想传播出去,于是便有了《一个原子的旅行》这本书。
巴尼特在创作这本书之前,就已罹患一种退化性眼病——色素性视网膜炎,视力逐年降低。
他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眼睛离页面只有几英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笔下呈现的内容。
巴尼特说,视力的不断退化给了他紧迫感:“我不知道还能看到这些东西多久。我想把它们烙进我的大脑里面。”因此,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书中,我们将跟随一粒原子,见证它在约138亿年前壮观的诞生,到其在地球上近1000万种已知化合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路走来,我们将了解它是如何被游隼吸入的;在返回大气层之前,它得溶解于海洋中;它存在于你的铅笔中、你的肝脏里;它帮助树木长得又高又壮;它甚至可以让飞蛾的眼睛感知光线……
气吞山河的语言,搭配机械铅笔质感的插画,神秘、细腻、高级、复古,正如推荐人罗斯玛丽·马奥尼,古根海姆奖得主评价此书:
“这是一个关于整个广阔宇宙和宇宙中每一件细微事物(包括你和我)之间神秘联系的令人愉快的想象故事。
作者用生动的亲密感和古怪的幽默探索了所有事物的神奇的连续性和兴衰起伏,他华丽的手绘插图绝对会让你感到震惊。我会向我认识的所有对自然、艺术和人性感兴趣的人推荐这本好书。”
|